2025年初,工信部“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与江苏省工信厅“2024年江苏省绿色工厂(第五批)入围名单”相继出炉。在绿色制造领域的激烈角逐中,南京企业脱颖而出,成绩斐然。多家企业凭借创新的绿色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模式,成功登上国家和省级绿色制造榜单。
近年来,南京市企业、园区从生产、技术、管理各个维度全方位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造绿色制造体系,让经济发展的“含绿量”节节高升。
“绿色列车”驶入市民身边
去年年底,一抹“新绿”来到市民身边——被称为“换乘王”的南京地铁7号线全线开通运营,串联新老城区。7号线标志色为草绿色,实际上,列车生产过程也处处充满着“绿色身影”。

走进列车“诞生地”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生产车间,自动喷漆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精确对准车身进行喷涂作业。尽管喷涂量较大,但现场几乎闻不到浓重的油漆味儿。
原来,该公司喷漆工序都已实现了水性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相比传统的溶剂型涂料,全面应用水性涂料大大减少了进入到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同时通过高效喷涂流程与节约材料相结合,兼顾了经济性。
“采用静电自动化喷涂设备后,与以往相比,单车油漆的使用量节省至少20%。”浦镇公司安环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从源头原材料选择、过程工艺控制到末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处理,都采用了业内先进的工艺技术,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水平,同时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平台,联合上下游共同构建绿色生产模式。
此外,浦镇公司还开展产品绿色设计,采用整车“无玻璃钢”设计方案;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广泛应用屋顶光伏发电,并大力推进典型产品“碳足迹”核算。
一系列绿色措施,使得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此次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
手持“绿色牌照”走向国际
在南京熊猫所属南京熊猫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熊猫制造)生产厂区,这里使用的均是节能型照明设备,使用占比达100%。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经过处理后转化为清洁能源,再次用于生产,实现了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综合利用率达100%;在办公区,利用信息手段推行的无纸化办公已成为日常;在工人生活区,用水的节水率达到50%以上。

据熊猫制造中心副总经理赵春霞介绍,企业很早就在布局“绿色工厂”建设,多措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挖潜增效活动,促“绿”成“金”,已于去年获得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在全球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绿色工厂”就如同手持“绿色牌照”,是争取全球广阔市场的“入场券”,也是助力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加分项”。
去年年底,熊猫制造生产出350万套博世西门子等各品牌白色家电客户配套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50%。“目前,我们已经成为包括博士西门子在内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绿色伙伴’,未来也将与其一起推进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化发展计划,在全球市场发出来自熊猫制造的‘绿色之音’。”赵春霞表示。
从“一厂绿”到“满园新”
天气晴好,在位于南京经开区的南京电气科技园区,厂房屋顶上装有18000块太阳能电池组件,它们如同闪亮的宝石静静地吸收太阳光,组成了一个超大容量的“充电宝”,持续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春节前,南京电气接到了来自国家电网的大额订单,目前正在满负荷生产。“早在2020年,我们就和南方电网进行综合能源合作,展开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当年11月并网投入运行,目前日发电量约3.5万千瓦时,除自用电外全部输送国家电网。”南京电气相关负责人介绍。
南京经开区是全市最早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的开发区。作为绿色工厂和绿色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名单中,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

大体量的园区怎么做到“含新”“吐绿”?数据显示,近年来,浦口经济开发区规划和建成光伏发电、化学储能项目36个,装机总容量达84.77MW,其中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量6960万千瓦时,折合标煤8562.89吨,可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94万吨;污水处理厂2024年废污水处理量1597.09万吨,中水回用率73.70%;环保产业园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26.83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