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横贯东西,两湖镶嵌南北,黄海浩荡东临。江苏是江河湖海水元素“大满贯”之省,全省水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7%,居全国之首。作为水资源大省,如何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稳中有进,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12月30日下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母亲河”永葆生机,构建“一保护三治理”格局
岁末年初,俯瞰南京幕燕滨江沿岸,仍是一片生机,红橙黄绿、各色交织,构成一条靓丽的江边风景线。从荒山秃岭到“滨江明珠”,这是长江大保护最直观的体现。
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印发了《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十四五”期间,江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化工围江”难题,关停沿江八市化工企业3877家,取消26家化工园区定位,累计腾退长江岸线84.6公里,自然岸线比例提升至64.4%。率先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累计排查长江入河排污口1.6万个,整治完成率达99%。40个生态安全缓冲区、16个“生态岛”试验区试点,共同筑起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网。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张玉国介绍,截至目前,长江干流江苏段1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连续7年稳定达到Ⅱ类;115个主要通江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100%,有82个断面达到Ⅱ类标准。
水环境好不好,鱼儿是指向标。近年来,中华鲟、胭脂鱼、水禾等珍稀濒危动植物陆续被发现,多年未监测到的鳤鱼重归视野,刀鱼资源丰度“一路向上”,江豚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现恢复态势。
长江大保护是江苏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的一环,与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江北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重点问题治理一道,已构建起江苏“江河湖海”生态环境“一保护三治理”的格局。
扮靓城乡水环境,深化污染源头防治
江苏水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做好污染源头防治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江苏将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治本之策。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事关生态建设、城市发展、民生福祉。健全的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根基。”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顾爱武说。
江苏在黑臭水体整治方面始终走在前,印发全国首个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规划,提请省政府出台全面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的实施意见,制订江苏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多个专项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指导各地持续深入排查、系统推进整治,实现“动态清零”。截至今年11月底,纳入省级监管清单的648个黑臭水体,已完成治理644个,城市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除了城市外,在广袤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当前的治理重点和难点。
江苏是水产养殖大省,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颇为关键。2021年6月,江苏发布了继湖南省之后全国第二个池塘养殖尾水排放强制性标准,将尾水达标排放从行业自律转变为法规刚性约束,并配套出台了《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控制技术规范》,完善政策标准体系。目前,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技术与模式,如连云港形成了“源头减量、循环利用”的农田退水治理模式、无锡则以“化零为整、连片推进”的池塘尾水治理模式持续巩固治理成效。
此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公益性强,资金筹措相对困难。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江苏强化财政资金支持,2022年4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与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奖补办法(试行)》,于2023年6月修订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以农田退水和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为抓手,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三级调研员姚健说。
建成美丽河湖,厚植“水韵江苏”蓝绿底色
江苏依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美,一条条清澈的河湖流动成水韵江苏的底蕴。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建设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江苏列入建设清单的河湖共186个,包括168条河流、18个湖泊,数量居全国首位,覆盖了所有国考断面所在河湖。江苏省环境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扬表示,当前,江苏已定下目标,到2027年全省美丽河湖建成率累计要达到43%以上,逐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愿景。
制度先行。基于省情实际及河湖特征,江苏制定印发《江苏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美丽河湖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初步构建了我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目标原则、评价方法程序及长效管理要求。
定下“路径图”。今年年初省攻坚办印发了《江苏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指导方案》,协同推进本质治污、节水活水、生态修复,打造美丽河湖江苏样板。目前,我省常州天目湖、苏州吴淞江、南京秦淮河、无锡小溪港、扬州芒稻河等案例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全国推广宣传。
家门口的美丽河湖让百姓幸福感满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同样事关民生,意义重大。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一级调研员黄卫介绍,近年来,江苏强化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基本实现备用水源地和自来水厂深度处理两个全覆盖,初步构建了“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
以“长牙齿”硬措施保障饮用水安全。《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等水源地专项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了水源地保护区最小范围,《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涉水地方性法规,也都专章明确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管理要求。
目前,全省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已完成保护区范围矢量图核定,基本实现水质在线监控“全覆盖”,且监测数据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联网。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