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攻坚之年。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中央一号文件,再到“三农”工作在全国两会上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头戏”;从2025年江苏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到省委一号文件连续第13年关注“三农”工作,再到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召开……宏大的时代愿景,具象为亿万农户的鲜活期待。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 从2025年开年后江苏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三农”发展道路上,江苏始终紧密结合省情,聚焦省内优势产业,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因地制宜,构建农业多元化产业格局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江苏是经济大省,农业资源禀赋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农业科教实力强大,农业产业基础雄厚在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县域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央一号文件多处提及“县域”发展,江苏省委一号文件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提出,深入推进“千集万店”工程,支持连锁经营布局县域市场,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加强村级交通物流服务站建设。
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优势集聚,推动了江苏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构建了江苏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江苏在农业产业集群和强镇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稻米、生猪、水产、蔬菜、林果等5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及79个农业产业强镇。江苏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切入点,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协同毗邻地区或跨行政区打造发展共同体和特色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商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商兴农”行动,组织直播助农、产销对接。数据显示,2020至2024年,江苏省农产品电商发展势头强劲,大部分区县农产品零售额占网络零售额的比重实现显著增长。未来,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将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文旅赋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无锡阳山以“江南桃花源”为定位,紧扣“农文旅养”四大特色,用足用好“亿年火山、万亩桃林、千年古刹、百年书院”的资源禀赋,全力打造中国首个农文旅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59亿元,同比增长6%。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等系列措施。江苏省委一号文件也强调,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农业与康养、文化、教育、体育等融合,开展“苏韵乡情”休闲农业推介,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直播带货、民宿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文化体验、乡村康养等新业态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乡村产业的新兴和繁荣,势必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延链补短,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锚定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更是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只有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江苏正在构建“4+13+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去年,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村民们齐心协力建设蔬菜基地,基地年产值超1000万元。“想要实现村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乡村产业就得做大做强。”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市小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瑶表示,2025年小荡村在此基础上将大力改建光伏农业大棚,延长果蔬作物的种植、销售时间,目标是年底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文件提出,建立健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乡村建设运营机制,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500公里,拓展“苏农云”应用场景,新建5G基站5000座。
完善设施、创业就业、产业升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与深入离不开资金与金融服务的支持和投入,农村金融已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三农”领域零基预算改革。未来,江苏不仅将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着力整治骗取套取、截留挪用惠农资金等问题,还将持续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将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经济林木等纳入有效抵押物范围,推广“苏农贷”“富农易贷”“乡旅e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此外,江苏鼓励政策性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建强政策性农担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和渔业互助保险机构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新增“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装备支撑能力”章节,结合区域特色,提出“进一步发挥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加快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建设”“加快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自主研发制造,深化全国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拓展农用无人机应用场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靠科技。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业智慧装备研发应用、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为江苏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实施30项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研发项目,加快重大原创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现代农业“智改数转网联”,支持智慧农林牧渔场建设,推进标准化、智慧化农业设施改造。
3月上旬召开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农业农村局长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求,“三农”工作要把科技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聚焦“赋能产业、引领产业、服务产业”的目标定位,以实施科技强农“六百工程”和农技人员“三心服务”行动为抓手,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越来越多的农业“新科技”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装载、升空、喷洒。”清晨,江苏农垦弶港农场第四生产区农技人员轻触屏幕,一台载重100公斤的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应声而起。随着旋翼划破晨雾,装载着智能配肥系统的“空中管家”沿着北斗导航划定的数字轨迹,在麦浪间编织出智慧农业的经纬线。作为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江苏农垦集团近年来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在盐碱荒滩上建起现代化农业基地,正逐步从传统农业生产蜕变为农工商一体化的领军企业。
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连续两年提及“新农人”培育工作,关注乡村人才发展。江苏明确指出,将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支持、教育培训、奖励激励等政策举措,加快实施“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接续开展“新农菁英”建功乡村行动、“1名村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
未来,江苏将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深化农业科技改革,推动农业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互促,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扛起江苏在这一领域“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缪钦 王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