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药饭后服用,早晚各一次,你别又因为干活忙忘咯!”1月17日下午4时许,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街道双游村村卫生室里传来一阵充满关怀的“斥责”声。54岁的村医孔向阳给村民马运保开完药单,护士魏静转身进了小药房,迅速取好药递到老马手上。
“老是忘记吃药怎么行呢?你老娘早晨扎完针,腰有没有好点?”话音未落,孔向阳又询问起马运保96岁的母亲孔爱美的身体恢复情况。末了,他还是不放心,拿着血压仪跟着马运保回家亲自看看老太太身体状况。

马运保的家与村卫生室一墙之隔,老太太一看到孔向阳,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指了指自己的腰:“孔医生呐,扎完针回来我躺了半天,好多了,腰能直起来咯。”
孔向阳笑了笑,一边给老太太测血压,一边叮嘱老人家天冷注意保暖。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像孔向阳这样的“村医”数量庞大,他们是村民生命健康的一线“守门人”,也是基层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他们最清楚,村民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
在双游村,前往村卫生室就医的患者以65岁以上老人为主,他们大多以务农为生,免不了干活过程中出现腰腿拉伤、关节疼痛等情况。两年前,同样是腊月,记者在村卫生室采访孔向阳时,他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医术不断长进,让老人们小病小痛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以前,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和我的技术相对局限,只能做做针对缓解腰腿痛的推拿、针灸这类项目,但是对于像睡眠障碍、消化不良等内科问题,不敢接,怕医术不够,反而加重患者病情或者影响进一步治疗。”孔向阳说,虽然自己只是一名村医,但患者有需求,应该自我加压,必须尽己所能满足。
2024年,孔向阳自掏腰包,多次前往济南、郑州等地进修针灸、艾灸、药蒸、刮痧、推拿、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毫针一捏,“针到痛除”,如今慢性胃炎、失眠多梦这类病症已不在话下。“能看的病多了,明显感受到,患者信任度更高了。”经过他妙手扎针的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好名声在乡邻间传开,不少外村的老百姓还慕名而来找孔医生看病。
“街道下辖的7个村卫生室里,双游村人口不算多,约3400人,占街道常住人口的13%,但门诊量总是名列前茅,而且逐年上升。2023年就诊量为5075人次,2024年就诊量5519人次,上升了8.7%,这有赖于孔医生的精湛医术。”高淳区漆桥中心卫生院公卫科科长李平竖起大拇指。

新的一年到了,孔向阳又有了新目标。“其实也不算新目标,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再精进一下技术,能给老百姓看更多病,希望多带几个徒弟,让村医这个岗位‘后继有人’。”话语间,孔向阳一刻不闲,又将小药房里短缺的药品仔仔细细列了一张清单出来:“这是礼拜一要交去中心卫生院的,快过年了,常用药缺少可不行,一定要备足各种药品,关键时刻得顶住。”
“先不和您说了,我有个病人得去看一下,老人家腿脚不好不方便来门诊。晚上还有个病人约了上门针灸,我得收拾下要带去的物品。”暮色四合,孔向阳背着医药箱,载着电动三轮车,很快便消失在渐暗的原野之中。在他身后,是渐亮的路灯。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