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衡量区域发展能级的重要标尺。作为率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的省份,江苏已进行一系列有益探索。11月14日,苏南片区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南京召开。据悉,全省已构建全国唯一、覆盖全域的“1+13+N”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上海-苏州、南京两大创新集群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创新集群”前15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的活力离不开保护的力度。江苏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牵引,推动综合保护机制率先突破。一方面,通过强化省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与法院、市场监管局建立协同保护备忘录,打通行政执法、裁决与司法衔接通道。另一方面,聚焦薄弱环节开展18项县级“微改革”,累计投入1.4亿元支持南京、苏州等设区市及县、园区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形成政策倾斜、定期会商、经验推广的工作格局。
“‘十四五’期间,全省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7万件,是‘十三五’时期的近3倍,‘双白名单’试点与多元纠纷化解渠道成效显著。”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传博表示,全省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能力已大幅提升。
推动机制创新的同时,江苏也将健全涉外保护服务体系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省14个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从机构建设转向功能发挥,构建外贸产业、出口产品等“五位一体”服务体系,建立外资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外企行”活动解决企业实际关切,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除了涉外保护,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在持续凸显,通过治理“内卷式”竞争、实施“护新”工程,加强新领域新业态保护,深化地理标志培育与运用,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如果将全省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视为一幅版图,以南京、苏州为核心的苏南片区,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锚点。
南京市作为创新高地,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贡献多项“全国经验”。通过出台强市建设纲要、修订保护条例,筑牢法治根基,在行刑衔接、都市圈协作等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性创新。构建“1+13+15+19”的市、区、街镇三级保护网络,首创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与聘用制专职技术调查官机制,连续5年获国家行政绩效考核优秀。牵头都市圈10市建立保护合作联盟,发布重点产品保护名录,形成跨区域“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海外维权服务为企业出海提供坚实保障。
苏州市知识产权各项指标同样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底,全市专利授权量达13.3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3.26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近三年累计超485亿元,稳居全省第一。苏州构建覆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深化“三审合一”改革,成立全国首批跨区域知识产权法庭,累计审结案件超1.5万件。围绕“1030”产业体系培育高价值专利,设立全国首个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集聚968家服务机构,海外纠纷应对指导率达100%,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柏丽娟 燕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