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足球联赛文化衍生出“跟着苏超游江苏”跨区域主题线路50多条、特色活动2800余项,213项重点赛事引流573.4万人次——江苏正厚植文化底蕴,以文体旅深度融合为支点,撬动消费升级与乡村振兴,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答卷”。
11月11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五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及南通市、淮安市、泰州市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共同解锁江苏以文化底蕴赋能经济增长新密码。
文体双驱动,激活繁荣“新势力”
近年来,江苏文旅市场一直保持着“人财两旺”的态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介绍,2024年江苏接待境内外游客10.91亿人次、旅游总花费1.34万亿元,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6201亿元,今年均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
持续增长的背后正是江苏文旅产业由“拼资源”转入“比内容”、由“要素驱动”转入“创新驱动”的新发展趋势。
顺应文化体验、情绪消费的新趋势,近年来江苏涌现出《大运扬州》《只此周庄》《彭城风华》等一批旅游演艺精品,迭代升级“演出+旅游”“音乐+旅游”“遗产+旅游”等文旅融合业态,深挖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
发展数字文博、科技文博,让文物“活起来”,也正是深挖文化内涵、深度促进文旅融合的生动写照。南通素有“文博之乡”的美誉,面对丰富的文博资源,南通正不断探索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的文旅融合项目。
南通市副市长于立忠介绍,目前南通围绕博物馆IP开发与场景创新,正着手更新改造南通纺织博物馆,将传统的展区向现代的T台转型,打造集纺织文化展示、时尚发布、时装走秀、纺织新材料科普于一体的新平台。同时优化水岸联动模式,以水上巴士串联博物馆与濠河其他景点,试运行沉浸式实景演艺——濠河夜画,让市民游客白天在博物馆中探寻城市历史,晚上在濠河上泛舟欣赏美景。
互促互融是文体旅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今年,“苏超”的火爆出圈正是“赛事引流、文旅留客、消费兑现”的融合创新样本。
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范金华介绍,江苏深入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赛事品美食”等主题活动,1-9月,全省纳入监测的213项重点赛事,带动客流573.4万人次,拉动消费35.4亿元。充分发挥城市足球联赛等各类赛事撬动作用,促进赛事流量不断转化为消费增量。
创新业态促消费,拓展文商旅新空间
夜间经济、沉浸式体验、数字文旅、实景演艺......面对消费升级新趋势,江苏正在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拓展文商旅融合的边界。
“我们紧扣‘票根+’‘赛事+’‘夜经济’等消费热点,打造的‘漫游苏适圈’互动体验集市,日均客流超1.6万人次。”江苏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朱宝荣介绍,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激发了消费活力,更培育了一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消费场景。
会上,朱宝荣还分享了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承接“苏超”赛事流量,江苏推动各地开发“票根+”活动,实现“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联动打造573个“苏超第二现场”,依托50个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组织超1.6万家商户开展“苏·超级夜”活动,实现“观赛-优惠-消费”无缝衔接。
从年代剧《北上》带动的“花街打卡”到“苏超”淮安队的拼搏精神,淮安市副市长封蕴珊分享了当地的“出圈”经验——深挖文商旅体融合潜力,在传统节日期间推出特色主题线路,将龙舟竞渡、民俗体验与美食之旅相结合;在城市更新中讲好河下古镇的故事,春节期间日均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开发沉浸式夜游项目,打造运河“梦回御码头”情景演艺等夜间消费场景……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文商旅体领域规上文化产业营收达370.58亿元,同比增长21.85%;旅游业总收入实现477.1亿元,同比增长13.03%。”封蕴珊用数据证明了创新业态的成效。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者对新型文旅体验的认可,也是文商旅深度融合带来的价值提升。
农文旅融合,注入乡村发展新势能
在江苏,乡村早已不是简单的田园风光,更成了文旅融合的“活力舞台”,也是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聚焦乡村振兴,江苏不断探索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引导各地结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打造“沉浸城市”休闲空间,发展“小而美”县域旅游。创新推出“苏旅贷”“乡旅E贷”专项金融产品,联动举办文旅消费推广季、乡村旅游节等,为促进消费注入新活力。
日前,泰州市东罗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第5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成为省内首家获此殊荣的乡村,也成为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
“通过农文旅融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全市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乡村旅游与农民就业创业契合度不断提升。”泰州市副市长陈力介绍,泰州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挖掘转化农耕文化、渔业文化、民俗文化,培育壮大农事体验、乡村美食、民宿表演、乡土文创等创意产品和民宿、农家乐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推动文化要素与乡村产业深度对接。同时拓展乡村非遗文化转化路径,培育泰州木雕、兴化木船等非遗特色产业集群,建成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工坊等50余家,通过“非遗+公司+农户”等多种模式,广泛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找准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连接点,东罗村的探索实践让江苏乡村与世界旅游接轨。陈力表示,下一步,泰州将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体育赛事和微度假、轻露营等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放大“苏超”首冠效应,持续优化文旅惠民政策,推动农文体旅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创新活力和发展势能。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王心婷 强慧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