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强基计划”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交叉学科,当39所试点高校新增50多个专业,向综合创新型人才抛出橄榄枝,教育事业正锚定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稳步前行。
在此背景下,当教育与创新型科技企业携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日前,由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发起设立的俞浩基金会,正式宣布发起“灯塔计划”——依托AI、无人机、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真实产业场景,整合社会名人、知名高校导师,通过“灯塔实验室+灯塔课堂”双载体,以“真实产业课题+双轮驱动培养”为核心,为教育公益带来了一种从“输血”到“造血”的新范式。
灯塔实验室:让产业真实场景走进高中课堂
科创教育与高中课程深度融合是时代必然,如何打通课堂与产业壁垒,让课本知识链接前沿创新产业?
“灯塔计划”中的灯塔实验室给出了实践方案。首间灯塔实验室计划落地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的母校——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不同于硬件捐赠,灯塔实验室的建设充满了“前沿性”与“产教融合”的考量。
无人机足球竞技场、激光创客空间、教学级芯片光刻初探三大主题实验室,四足机器狗、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应用走进校园……从硬件、场景到进阶课程,灯塔实验室以构建创新生态,助力推动教育内容与产业趋势同步迭代,打造深度融合的“产教创新试验田”。
“希望帮助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能在相对真实的场景里,像企业研发人员一样,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流程。”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课程体系设计,灯塔实验室还计划持续融入人工智能、算力开发、设计思维等方向,引导学生直面产业级挑战,为学生们架起连接基础学科和前沿产业的认知桥梁,培养学生将数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实现从基础教学到尖端创新的跨越,让青少年真正触摸中国科技的创新脉搏。
灯塔课堂:用大师智慧启迪青年鸿鹄之志
如果说灯塔实验室是助力孵化学生创新“硬核实力”,那么灯塔课堂则是点燃学生创新“柔性思维”。
灯塔课堂计划通过邀请在人文社科、理工科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名师走进校园,以互动式大师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智慧启迪与精神引领。
11月即将落地江苏省海门中学的首期灯塔课堂,便汇聚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等嘉宾,将自身深耕领域的学识积淀与人生感悟,转化为启迪心智的“思想养分”,为高中学子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如果历史是一个前进的车轮,理工科像后轮,提供动力。还有一个前轮,是把方向的,把的是法律、社会道德、文化的探讨。”俞浩的这句话,道出了灯塔课堂的初心——以大师智慧为火种,通过线下互动课程,架起科技与人文对话的桥梁,让理性思维与人文关怀共生共长,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技创新的内驱力与使命感。
教育公益:从单点帮扶到生态共建
从此前落地南通海门正余初级中学的“未来教室”,到当下助力科创教育的“灯塔计划”,俞浩基金会的公益实践实现了一次重要跃升。
区别于“硬件改造+基础课程”解决“从无到有”的启蒙问题,“灯塔计划”则是致力于完成优质高中科创教育“从有到优”的创新实践。项目构建的“资源整合-能力培养-生态延续”可持续体系,通过“资源链接+机制设计”实现“造血式赋能”,为教育公益提供了从单点帮扶到生态共建的新范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需“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灯塔计划”正是对这一方向的积极回应,希望通过此计划的探索与实践,前置“科研思维+产业认知”的积累,助力培养“懂技术、有格局”的未来创新力量。
“我们希望通过灯塔计划,在孩子们心中筑起一座思想的灯塔,让他们未来有机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人生‘灯塔’。”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从海门中学启航,“灯塔计划”将以星火之势,将科技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光芒洒向更多校园。
新华报业·交汇点记者 王心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