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调查︱鸟口留地
2025-11-10 14:4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柏丽娟,胡秋阳  
1

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通海大道

11月6日下午,南通通州湾。潮水退去,海湾露出巨大的滩涂。一条宽近10米的海堤在滩涂上延展,径直伸向大海。海堤上,矗立着打桩机、吊机。海堤的尽头,一个热电厂已经拔地而起。大堤的北边,是养殖场和滩涂共生的地块,成群海鸟正在觅食,不时飞起,掠过天空。

前不久,一份由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结束的《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单元详细规划》,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网友们向新华日报·交汇点热线025-84737000反映,这份规划中,编号为TZW-11与TZW-10的两个单元,分别对应东凌湿地与启东蛎岈山湿地交汇地带内的海蜇塘和通州湾港池,是两个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他们担心,两个单元拟规划成“战略预留地”与“临港物流基地”后,或对“鸟中大熊猫”勺嘴鹬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造成不利影响。

对此,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第一时间前往通州湾现场调查。

通州湾,珍稀鸟类的天堂

滨江临海的南通,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驿站。每到秋冬季节,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停歇、觅食。这些候鸟,有的在南通补充能量后继续南迁,有的则留在这里越冬,直到次年春天。

11月6日,记者在东陵海蜇塘拍到的黑嘴鸥与黑脸琵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到达东陵海蜇塘(TZW-11)区域时,潮水退去,成群的越冬候鸟正在裸露的滩涂上觅食,其中不乏黑嘴鸥、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低潮期间,勺嘴鹬、小青脚鹬等水鸟会在这里找吃的,等到涨潮,这片滩涂被淹没,它们会飞到通州湾港池(TZW-10)的高潮地进行休整。”同行的观鸟爱好者小李说,通州湾港池和海蜇塘附近滩涂相互补充,可为迁徙候鸟提供相对完整的栖息地功能。

通州湾港池内的高潮地

随后,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驱车南下,沿通海大道行驶数公里,到达通州湾港池东南部。现场看,水体之间确有一处连片陆地,四周围垦而成的堤岸将海域隔绝在外。小李说,往年9月底到这里时,水边沿线和浅水区密密麻麻站满了水鸟,“肉眼判断,规模至少有上万只,大型猛禽经过的时候,还会激起一大片鸟浪,非常壮观。”

“所谓‘高潮地’,指滨海湿地中地势高于平均高潮位线、不受涨潮淹没的区域,是保障鸟类迁徙安全的关键生态设施。”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教授贾亦飞证实,网友指出的两处区域,尤其是后者,确为勺嘴鹬等珍稀候鸟频繁出没的高潮地。

通州湾的高潮地,对候鸟有多大的吸引力?

2016年8月,“勺嘴鹬在中国”调查员章麟等在东凌湿地发现1只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引领1只已发育得完全能够自主飞行的当年幼鸟栖息于海滩之上,为江苏省首次记录,也是北方首次繁殖成功带幼鸟迁徙的记录。

2025年8月,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人员发现环志为P7的勺嘴鹬现身通州湾,这是该个体连续第3年在南通地区完成秋季换羽。

停歇在海蜇塘内两只中华凤头燕鸥 朱迎春/摄

据了解,在2024年,南通环境监测中心曾联合南通爱鸟摄影协会,在通州湾海边对沿江沿海冬候鸟展开调查。截至当年的12月23日,南通共记录到冬候鸟总数超过5万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0余种。2023至2025年间,该监测中心通过沿海湿地布设的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还记录到勺嘴鹬100余只次,其中17只携带旗标。通过环志得知,这些勺嘴鹬飞过的地方涵盖俄罗斯、越南等国家以及南通等地。

11月6日,记者在东陵海蜇塘拍到的鸟群

“南通沿海的勺嘴鹬主要分布在通州湾-如东东凌-丰利-小洋口一线,中华凤头燕鸥在通州湾单日最大记录也达到了3只成鸟2只幼鸟。”“勺嘴鹬在中国”自然保护机构创始人之一李静介绍,“至少有一种候鸟的栖息数量超过其区域迁徙种群总数的1%”是国际重要湿地的‌评估标准之一,而勺嘴鹬全球仅存约500只(成鸟),中华凤头燕鸥全球仅存约200只,按此推算,通州湾已达到该评估标准。

2017年起,李静及其团队就在南通沿海收集水鸟和栖息地的监测数据。“两年前,我们申请将东凌通州湾滩涂认定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也就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存续具有重要贡献的地区。”

2024年8月,在浙江安吉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识别技术研讨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联合发布3处中国首批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KBA),东凌通州湾滩涂正是其中之一。

通州湾示范区早有规划,未占用生态红线

通州湾作为候鸟栖息地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那么,这份引起网友担忧的《通州湾示范区单元详细规划》,是否真的“抢”了候鸟“口粮地”?

时间要追溯到10年前。2015年5月21日,南通市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正式设立,总体方案同时获批。当时经专家论证,通过对腰沙、冷家沙、三夹沙等沙体大面积围垦,可形成450多平方公里陆域用地,不仅可为大规模的深水海港及大型临港产业提供建设用地,且具备港口、产业、城市综合性开发条件。

此后,通州湾示范区按期推进围垦与开发工作。2025年发布的《通州湾示范区“五园一城一基地”规划》显示,示范区将围绕临港高端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纺织、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及城市配套功能等产业方向进行进一步建设。

江苏省海洋两空间内部红线分布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查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网显示,通州湾滨海湿地未被纳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2019年)和第二期(2024年)保护范围。2025年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35年)》中,包含江苏省海洋两空间内部红线分布图,通州湾滨海岸线未被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该规划还指出,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作为“三门户”之一,要进一步优化江海港区功能,重点保障以高端制造业和海洋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枢纽经济产业空间。规划的第九章第三节中提到,通州湾的“海岸区的海洋发展区主要功能有交通运输、工矿通信、渔业、特殊利用等”,“支持通州湾港区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巩固提升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龙头地位,深水远岸布局海上风电。”

综合上述情况,通州湾示范区早有规划建设,且未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目前属于有序开发阶段。《通州湾示范区单元详细规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都得到了验证。

鸟类迁徙环境变化,会对种群产生影响

通州湾港池高潮地内的鸻鹬群

一边是全球“极危”物种的栖息空间,一边是江海港区未来的发展空间,当两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重合,会造成什么后果?如该片栖息地消失,鸟类是否会转而选择其他栖息地?

“相较雁鸭等其他鸟类,鸻鹬类更依赖滩涂觅食地和高潮停歇地。”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从2020年开始对勺嘴鹬进行系统调查,贾亦飞发现,勺嘴鹬对栖息地(停留地)展现出极高的忠诚度。

复旦大学马志军教授团队也在做鸻鹬鸟类研究,并得到了与他相同的结论。“鸟类对栖息地的依赖与其食物种类和觅食习惯密切相关,不同地点的滩涂生态独特且不可替代,鸻鹬鸟类难以轻松迁徙至其他栖息地。”

鸟类专家一致认为,鸻鹬类对滩涂冲淤质量要求之高、迁徙距离之长以及对栖息地极高的忠诚度使它们几乎能精准地计算能量储备,一口气飞到下一个停留点。条子泥、小洋口、东凌、通州湾这一带滩涂,正是勺嘴鹬在南黄海地区选择的栖息地,且无法轻易改变。“对这些高度依赖滩涂的候鸟来说,迁徙途中任何一个地理位置的环境发生细微变化,都会对鸟类种群产生影响。”贾亦飞说。

《涉禽研究》(wader study)杂志曾发表过一篇勺嘴鹬相关研究论文,其中提到,目前勺嘴鹬的种群数量正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研究综合了勺嘴鹬全球范围内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等多地调查数据。”论文作者之一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常青表示,种群数量下降,意味着仍需进一步加强勺嘴鹬研究与保护。

盐城“条子泥”的保护利用,可为通州湾提供借鉴

通州湾内的勺嘴鹬

勺嘴鹬并不是通州湾唯一的珍稀物种,却是最具代表性的物种。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的伞护物种和旗舰物种,保护好勺嘴鹬就意味着我国滨海湿地的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而通州湾的产业布局又关乎江海门户区位未来发展,同样无法“一刀切”地停止。沿海开发建设项目与鸟类栖息地保护之间的张力,再一次受到关注。

其实,滨海水鸟复杂的保护挑战正在多地上演。在2025年10月召开的第十八届中国鸟类学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鸟类研究者专门就“中国滨海水鸟威胁与保护”问题展开研讨。

在深圳市深圳湾,鸟类栖息容易受到城市路灯、建筑灯等夜间光污染的影响,为此,深圳出台国内首个夜间光环境区域阈值地方标准,为城市中的保护区的光污染治理提供可量化评估的监管工具;在温州市乐清湾,研究地块每年约5万只水鸟因网具缠绕而死亡,目前,浙江已出台首个防鸟网标准,对网具管理进行了升级……由此可见,滨海水鸟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并不罕见,但仍能从中寻得让双方共赢的“最优解”。

这样的“最优解”,江苏省内便可寻见。

条子泥,是位于江苏盐城黄海湿地中的一片滩涂湿地。这里涨潮为海、落潮为滩,且同样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每年为数百万只迁徙候鸟提供落脚之地。2011年,为增加“农业用地”,盐城在这里启动百万滩涂围垦计划,加之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近海滩涂快速生长,两重因素叠加,条子泥自然生态一度陷入危机。

“720高地”的诞生源于一次台风后的观察。2019年,工作人员发现涨潮时,来此越冬的水鸟无处落脚。为了给“生命通道”让路,当地政府迅速行动,从一河之隔的围垦养殖区“摘”出720亩地,退渔还湿,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打造出国内首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

今天的“条子泥720”,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条子泥与通州湾的发展情况虽“存异”,但仍有“求同”的空间。“此次规划涉及到的鸟类高潮地,应考虑予以适当保留。如有条件,还可以效仿条子泥,建立固定位高潮地,确保迁徙水鸟能在高潮位期间获得稳定、安全的栖息环境。”有鸟类研究专家建议,除了高潮地建设,还应加强周边区域的规划与保护,尤其是通海大道以北的东凌滨海湿地自然滩涂,可尝试推动该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或建立自然保护地,进而提高自然滩涂的承载力,以降低通州湾港区开发对迁徙水鸟带来的不利影响。

11月10日上午,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致电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州湾示范区分局,询问后期规划情况。对方表示,目前该规划仅处于批前公示阶段,即详细规划审批合法化之前的流程。“批前公示结束后,我们才会向上级(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申报。”通州湾示范区分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收到很多关于鸟类栖息地保护的反馈,正结合反馈意见进行下一步研究工作。

“如确定为鸟留地,还需要再做一次‘环评’,对该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为鸟类留下足够的‘口粮地’和‘餐厅’。”专家们一致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所述的《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35年)》中,亦对包括通州湾港区在内的存量围填海区域开发提出要求:限定开发利用类型和时限,同步进行必要的生态修复。那么,此次规划中涉及的两处重要鸟类栖息地,应有得到妥善处理的空间。

对于此事的后续处理情况,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将持续关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柏丽娟 胡秋阳

标签:
责编: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