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拍岸,声动港城。当长江镇第三届“港城好声音”的歌声落下帷幕,那份源自码头、车间、街巷的质朴余韵却并未消散,反而如同融入了长江的呼吸,在这片依江傍港的土地上激荡出更深沉的共鸣。
没有绚丽灯光,没有明星大腕,舞台之上,是一群把日子过成歌的寻常人。他们中,有从化工园区走来、身携风霜的一线工人,有在三尺讲台耕耘、指染芳菲的乡村教师,也有在街巷间奔走、步履不歇的外卖小哥……他们从寻常巷陌走来,带着江风的清冽与泥土的芬芳,将这原生态的“土味”唱成了最滚烫的旋律。
这不禁让人思考,这平凡的歌声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密码,能如此清晰地叩响一座城市的心跳?
歌声背后,是城市温度的生动注脚
“快八十岁了,站上舞台唱一段,感觉人都年轻了!”这是孙奶奶的喜悦心声。“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这是青年工程师小李的青春呐喊。一颗年轻的心,一个炽热着的梦,交织成这座城市最温馨的注脚。
是的,一座人人向往的城市,从不止是物质的高地,更是精神的航标。长江镇,这座自古因水陆要冲而兴,如今因现代化港口而旺的全国百强镇,深谙此理。
今年以来,当地聚焦基层实际,精心打造了“一站一品”文明实践品牌,将思想引领、惠民服务、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新风培育等五大类共三十三个项目,扎实地融入百姓生活。
我们看到,“艺起学”公益课堂把艺术送到家门口,变“文化惠民”为日常的“精神滋养”;“拾光萌芽”为“小候鸟”点亮成长之路,用陪伴填补情感空白;“银龄课堂”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智能化时代;“古韵范湖”跳出传统村落静态保护老路,在创造性传承中激活古村落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一系列具象而温润的文明实践,如同细密的针脚,将文明的底色绣进了城市肌理,让文明成了可触可感的日常生活温度。这温度,是城市给予人民最深厚的底气。
双向奔赴,是城市发展的最美和弦
当城市将温度传递给人民,人民亦以最深情的奉献予以回响。文明,正是在这样的交融中生长。
你看,那是坚守一线的建设者。舞台上高歌的码头工人,放下麦克风重返他的“钢铁森林”,用匠心守护每一颗螺栓、每一寸焊缝,铸就“港城工匠”的坚实底色。
你看,那是默默耕耘的创业者。他们带着技术与梦想回归,在园区的灯火中调试代码,在乡间的田埂上试验新种,为这座城市注入不竭的活力。
你看,那是播撒文明的志愿者。他们从“公益课堂”中走来,将对准舞台的焦点转向城市脉动——建设现场、市井烟火、晨光日暮,都一一被收进这座城市的记忆相册。
在如皋“以港强市”的奋进浪潮里,每一个被文明滋养的长江人,都是这段征程中笃定的同行者和有力的推动者。
他们或许站在聚光灯下,或许隐于平凡日常,却以行动共同诠释着“城与人”的共生共荣,用热爱与奉献凝聚成融入城市肌理的温暖力量。
奋楫争先,以文明内核回应战略蓝图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当前,“以港强市”的号角已经吹响,高质量发展的航程正扬帆起航。
长江镇的“好声音”现象启示我们,城市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用深入人心的文明宣讲引导人,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人,用细致入微的公共服务温暖人,才能让每个人都将自身梦想融入城市发展洪流,从而形成“万涓成水,汇流成海”的壮阔画面。这场城与人的双向奔赴,正是对“以港强市”战略最有力的文明回应,也是利民惠民初心最生动的诠释,更是通往美好发展愿景最坚实的路径。
千帆竞发,百川归海;发展征程,人民至上。以人心为定盘星,以梦想为聚合器,一座城市便能聚合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这力量,既指向经济建设的“速度与高度”,更承载着民生关切的“温度与厚度”。时代向前,奋斗以成。一份写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人民答卷”,正是我们对这个伟大时代最有力的回应。
(通讯员:长江镇 翟季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