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重大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是谋划未来、决胜未来的重大顶层设计。近年来,江苏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南北产业共融到沿海板块崛起,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跨域双向开放,从联动大湾区到强化东西部协作,以“一域之力”服务“全局之需”。
江海奔流,新程再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在9月29日举行的“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三场“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剑荣表示,江苏以高站位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标准增强对全国的辐射带动力,高质量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更好发挥枢纽和带动作用。
落实国家战略,更加主动作为
长江入海口北岸,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超七成的规上企业来自上海、苏南;苏州金鸡湖畔,往上海浦东、嘉兴南湖的低空交通环线开通,30分钟可以互达;围绕新能源产业集聚创新力量,重庆大学等院所的10多家高端科创平台落子常州溧阳……在江苏,如此打破区域、行业局限的合作机制正不断探索出新。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交汇区,承启东西、贯通南北的江苏彻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中构筑起发展新优势。
“我们共建长三角实验室网络,组建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立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持续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等平台建设。”沈剑荣说。除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融合,在加快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江苏也已硕果累累。从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到推动苏州与上海16项深化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落地,再到共建省际毗邻新型功能区和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江苏已在更大范围内共建起创新发展“一条链”。
发布会上,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霍慧萍表示,南京正积极推进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利用自身优势扩大科技创新辐射范围,周边城市在宁设立科创飞地28家,让“圈”内的城、产、人与科技从“有边界”向“无边界”转变。同时,借助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宁工品推”等平台,推动科创产业链协同配套和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入。
成熟畅达的交通脉络,是推进全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已达5232公里,六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占比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二位;全省高速铁路里程达2594公里,实现12个设区市通高铁,设区市全部通动车。”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凌耀初介绍,全省过江通道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今年已有宁扬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两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年内还将建成通车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建成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主体工程,基本实现隔江相望的县(市)均有过江通道联通。
发挥共建优势,服务全域发展
当互通的大门打开,协同发展的动能便穿越壁垒,在更广阔的空间澎湃不息。
据发布会消息,今年1-8月,江苏对共建国家进出口1.91万亿元、增长10.3%,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提高至49.9%。与此同时,江苏大力推进陆海通道建设,现累计建成亿吨大港10个,开通外贸近远洋航线共89条,全省9个运输机场全部实现一类口岸开放,获批建设连云港—徐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与此同时,全省密切深化丝路人文交流,累计与共建国家缔结友城153对,总量居全国前列,每年吸引共建国家近3万名学生到江苏留学,派出医疗队救治受援国患者1000多万人次,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黄海之滨,云台山下,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和“一带一路”交汇点,一条横跨东西、联通陆海、连接世界的双向物流大通道由此铺展。近年来,连云港市加快建设连徐集结中心,强化与陇海线节点城市合作,开通运营6条国际班列线路,过境运量全国领先,整车出口突破35万辆。今年7月,“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线在连云港港实现首航,成为亚欧贸易的关键补充通道。
“我们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战略和综保区政策叠加优势,实现过境集装箱‘船车直取’零等待、‘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模式,让‘出海口’和‘目的地’无缝衔接,成为多式联运与跨境物流的全国标杆。”连云港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冈玉表示,未来将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奋力展现从“东方桥头堡”到“标杆示范”的连云港担当。
全域发展,在于丝路扬帆,也在于山海同心。“十四五”以来,江苏共安排对口支援协作资金340余亿元,组织实施对口支援协作项目8000多个,新增选派干部人才超1600名。不论是“致富路”“暖心屋”“幸福桥”等一系列民生微实事项目的相继落地,还是助力西藏拉萨“净土产业”、新疆伊宁纺织产业、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帮助陕西安康打造“世界毛绒玩具新都”,抑或是精心打造《天山问渠》等文化精品、“苏韵伊情”等民族工作品牌、“江苏拉萨周”等品牌活动,都是民族复兴“同心结”的生动一环。
紧扣“国之大者”,筑牢发展之基
“要在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等方面尽职尽责。”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殷切期望,希望江苏在更多“国之大者”上展现更大的担当。
在这之中,美丽江苏建设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块重要拼图,既考验历史的眼光,也见证发展的韧性。据了解,江苏正在积极培育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示范标杆,已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5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3个,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第6年保持在90%以上。
一方面,江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6年获评优秀等级。今年1—8月份,全省PM2.5浓度31.3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2.4%,较“十三五”末大幅改善且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9266种。另一方面,全省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主要支流优Ⅲ比例100%,长江江豚的“朋友圈”已扩展到整个长江江苏段。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在2024年全年达良好湖泊水平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太湖水质继续保持Ⅲ类。组织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力打造江苏“美丽中轴”。
“城市更新行动也在有序推进,全省范围内持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绿地率超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6平方米。”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钱江介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全省同步推进,现已有效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共1000余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