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道建设中如何兼顾通航需求与生态保护?中交二航局宿连航道二期3标项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为连接海洋与内陆腹地的重要水运工程,该项目自开工以来,始终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创新环保工艺、实施生态修复措施、搭建智慧监测体系,项目团队将绿色理念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这不仅确保了主体建设的顺利完成,更实现了沿线水域生态的零破坏。

创新工艺减污染,施工与生态“零冲突”
传统航道疏浚往往导致泥沙扩散,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宿连航道二期3标项目部通过工艺创新,成功将施工对水域的影响降至最低。针对航道下游段的泥沙淤积问题,工程摒弃了传统的挖泥船直排模式,转而采用“环保绞吸船+封闭式输泥管道+泥沙固化处理”的一体化工艺。在绞吸船作业过程中,通过密闭管道将泥沙直接输送至沿岸处理场,有效避免了泥沙入河造成的水体浑浊。此外,项目部还运用环保固化剂,将泥沙转化为符合强度标准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堤坝加固和沿岸步道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7.2万立方米泥沙的循环利用,减少固废填埋量超过6万立方米。

生态修复补短板,打造“水下森林+沿岸绿带”
航道不仅要保持畅通,更要展现美感。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同步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使得航道两岸重新焕发生机。在航道两侧的边坡区域,摒弃了传统的混凝土硬化方案,转而采用“互锁块+水生植物”的组合模式。表面种植了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形成了天然的“生态缓冲带”,既有效加固了边坡,又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目前,边坡植物的成活率已高达95%以上,成功吸引了白鹭、野鸭等10余种水鸟在此栖息。
针对施工期间的临时用地,项目部在工程完工后迅速开展复绿工作。清除临时设施后,对土壤进行翻耕,并播撒狗牙根、黑麦草等本土草种,同时投放螺蛳、河蚌等底栖生物,全面恢复滩涂的生态功能。如今,这片曾经的施工临时用地已重现盎然绿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生态小公园”。

智慧监测全天候,筑牢生态保护“安全网”
为实时掌握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部构建了“空天地水”一体化的智慧环保监测体系。在空中,无人机每周对航道沿线进行航拍,监测植被覆盖及边坡稳定性;在岸边,部署了8个水质自动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采集水温、pH值、溶解氧等12项指标,一旦数据异常即自动报警。
截至目前,监测数据显示,工程沿线水域水质始终维持在Ⅲ类以上标准,溶解氧含量稳定在5mg/L以上,充分满足鱼类生存需求;航道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未出现因施工引发的生态污染问题。
宿连航道二期3标项目将严格履行生态保护责任,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措施,共同描绘绿色发展的美好画卷,确保“黄金水道”始终守护着“碧水绿岸”。(姜国强 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