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的他
2025-07-09 13:3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柏丽娟,徐春晖  
1

60396,这是7月5日晚南京奥体中心球场大屏显示的现场观赛人数,打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单场上座纪录。

在统计工具可以呈现的有效数字里,“苏超”的火热程度已毋庸置疑。而在数据无法量化的地方,更多倾注真心与热爱的故事正在球场之外发生。

最纯粹的热爱

7月5日晚7点15分,南京奥体中心内场C通道铁门外,围满了等待的人。

天天站在人群最前端,随手扯了扯黏在身上的苏宁球衣,视线在手机屏幕和前方露出一角的绿茵场来回切换。“快开始了。”直播讲解员的声音和现场欢呼声几乎同时响起,他变得专注起来。

当晚,南京队主场迎战苏州队。第17分钟,南京队快闪进攻,第18分钟,苏州队强突劲射,第33分钟,南京队迎来上半场最犀利的一次进攻……比赛进行到第35分钟,场上激战正酣,场下主客队球迷跟着鼓点齐喊“江苏队”,天天站在场外,也在卡着时间低声念,一声叠一声。“这是大家约定好的。”

这个约定,是天天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天天朋友圈最后一个原创图片动态,停留在2019年10月20日。那一晚,江苏苏宁坐镇主场迎战华夏幸福,追平当时队史最长4连胜纪录。时隔6年,同样的球场,同样的欢呼,1支“江苏队”变成13支“江苏队”,重新回到他面前。

“我从大学毕业开始看球,今年整整20年。”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成立那年,天天买下一件苏宁球衣,自此没有缺席任何一场江苏苏宁在南京的比赛。他喜欢和数万人坐在一起,让心跳被同一粒球牵引,看球员奔跑、冲撞、跳跃,为同一个目标燃尽每一丝气力。“这种最纯粹的团结,我在‘苏超’感受到了,久违了!”

场内六万人,场外无数人,在同一时刻感受着纯粹的热爱。只不过,有人是为“足球本身”,有人是因“城市可爱”。

比赛开始前4个小时,从长沙出发的王健走出南京南站,直奔奥体中心。高温橙色预警和空荡荡的票夹没有打消他的热情,“南京对苏州,我必须得来啊。”

2011年,王健从宿迁老家考进长沙一所大学,随后定居长沙,一待就是14年。湘江穿城,慢慢冲淡了他身上的家乡印记。“突然有一天,身边有人问我是不是江苏来的,我才知道‘苏超’火了。”铺天盖地的“地域热梗”轮番上演,关于家乡的点点滴滴逐渐变得清晰。从常州笔画保卫战到21世纪“楚汉争霸”,再到“江苏一哥”争夺赛,他看得津津有味,看得满心自豪。“高考前我几乎没出过关庙镇,其他城市差不多就是知道地名,还没现在了解得多。”能文能武的南通,没有恐龙化石却能孵化恐龙的常州,GDP第一也换不来机场的苏州,在亚欧大陆桥起点运球的连云港……越了解,越热爱。“网友调侃世界上不存在‘江苏人’,我觉得我现在就是个江苏人。”

比赛结束第二天,王健又回到火车站,这次的目的地是扬州。“先去扬州,再南下苏州,这些没去过的地方我都要亲眼看看。”

场外的他,是心中怀着遗憾的球迷,当绿茵场上声浪再起,他重拾酣畅淋漓的体验;场外的他,是作别家乡许久的游子,当调侃斗梗热度不断,他再次确定了心之所在。

最火热的夏夜

南京对战苏州当晚,李媛媛不在场外。她坐在奥体2F19区,看面前的电子广告牌不停翻转,直到定格在红色位置——宝记烧烤,南京人的烟火气。“快拍下来发到群里呀!”她叮嘱身边伙伴。

没多久,微信提示音接连响起。

“老板,应天大街已满客”

“新街口等候区也满”

“苏A打call套餐爆单啦”

……

李媛媛点开视频,将手机凑到耳边,门店内瞬间爆发的欢呼和身边的山呼海啸几乎重叠。

不同的是,手机那头多了些声响:冰啤酒瓶的碰撞声,炭火上羊肉串滋啦的油爆声,小龙虾壳丢进铁桶的嘎嘣声……“他们比我惬意多了。”李媛媛笑叹。

李媛媛是南京宝记烧烤品牌主理人,一个月前,她开始联系相关单位了解“苏超”赞助体系与权益。“我和我先生都是南京四中毕业的,不少‘苏超’球员是我们的校友,再加上这是我们的主场,烧烤和足球是绝配,一定要支持。”支持之余,她敏锐感知到赛事背后的粉丝群体及其所携带的巨大流量,并紧锣密鼓布局她的“第二主场”。全城门店同步直播赛事实况,推出“城市热梗”优惠套餐,派送同城观赛门票,一系列“助攻”,让赛事当晚预定量大幅上涨。“比赛结束后还有很多苏州球迷来店消费,对品牌的整体曝光和影响力都有好处。”

南京智慧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显示,7月4日—6日,南京全市景区景点、文博场馆、文化街区、乡村旅游等监测点接待游客量218.1万人次。银联商务数据显示,全市文旅消费总额27.2亿元,异地文旅消费17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218.1万人次和27.2亿元,两组数字,是“苏超”主场城市和“李媛媛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赛事当晚,南京万象天地黑簪巷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冷风机组成的降温矩阵和源源不断的冰镇饮品是最好的观赛伴侣;明城墙脚下的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斑驳的六百年城砖成为巨型LED屏的天然背景板,数百名球迷挥舞荧光手环,将城墙广场挤得水泄不通;熙南里第二届夏日夜经济消费季现场,超百家市集商户集结,非遗展示、文艺演出依次登台。从新街口到百家湖,从元通到江北,全市12个板块均设置大屏观赛区,打造沉浸式“苏超”第二现场,南京的夏夜在竞技激情与消费活力中“破圈”沸腾。

南京之外。淮安国际博览中心西广场灯火通明,啤酒泡沫在碰杯中飞溅,此起彼伏的助威声浪与赛场战况同频共振。无锡52个“足球夜市”覆盖繁华商圈与静谧乡村,连点成面绘就今夏最火爆的“赛事经济”图景。南通的枫叶小镇在夜色下依然璀璨,现场搭建的屏幕前座无虚席,定制应援棒在挥舞间连成一片蓝海。

奥体中心与各个“第二现场”,隔着物理距离,却阻不断相同温度的热情。霓虹夜市的烧烤香气,商场巨幕的欢呼声浪,非遗摊前的飞针走线,一场场从“舌尖”到“脚尖”的城市狂欢,是“全域是主场”最生动的诠释。

最贴心的承诺

“砰”的一声,车门被打开,扑面而来的冷气短暂冲散炎热。来不及感受凉爽,一双双“橡胶手套”忙碌起来。用手推、用铁钳夹、用铁钩拽,几十公斤重的冰是保障赛场防暑降温的关键,务必要在赛前摆放到位。就这样穿梭于“冰”与“火”之间,运冰员的后背很快就湿透了。

这是开赛前主场城市奥体中心外的一组画面。面对直逼40℃的高温,各城第一时间调“冰”遣将,南京拿出万块冰为观众和球员降温;宿迁准备65000斤冰块、1000斤碎冰放置在球场旁、座位区;扬州出动10吨冰块、8台雾炮车让“桑拿房”清凉起来……球场上运动员如猎豹般疾驰,球场下运冰员与高温赛跑,人工降下的几摄氏度背后是另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要让每个观众走两步就能看到冰”的承诺,是赛场之外另一种澎湃的热情。

转至观赛区,总有几个身影显得“格格不入”。他们挺直腰板、背对球场,身后惊心动魄的对决、周围人的起立欢呼,仿佛都与他们无关。眼前观众席的安全,是一道需要比球门守得更牢的防线。

在南京,每个观赛区域配备近10名警力,实行“固定岗+流动哨”布防模式,见警率拉满;在扬州,赛场及周边投放了警力,机器狗辅助巡逻,安全感十足;在徐州,千余人次安保警力在赛前数小时全部提前就位,球场每一处角落,都有荧光色的守望。据统计,在前4轮24场赛事中,江苏公安机关累计投入安保力量近10万人次。

中场休息时,场馆内的饮水点排起了长队。桌上摆满纸杯,志愿者们举着大瓶矿泉水挨个倒满,一刻不停。比赛继续,志愿者们才有短暂休息机会,揉揉手臂甩甩腿。

在南京对战苏州赛事中,710名志愿者化身“最强辅助”,很多来自南京高校的大学生自发报名;泰州赛场里,统一身着蓝色制服的志愿者是一抹靓丽的风景线,穿梭于看台之间,耐心引导球迷入座、细心解答球迷疑问。志愿者的微笑是赛场下另一张可爱的名片,无微不至的服务让从为一场球而来的球迷宾至如归。

晚9点30分,终场哨响,又一波安保“大考”开始。南京场外,执勤警力在各出口通道、易拥堵路段、地铁口待命,警用无人机高空巡航,精准部署分流,地铁开启“苏超”专属模式,增加频次让深夜散场无忧。仅30分钟,6万多名球迷全部安全有序离场,体现赛场下的“南京速度”。

“苏超”热度日益上涨,观赛人数记录不断刷新成为一种新常态。当我们把焦点转向场外,无声的幕后守护,从不缺席。上万块从各处调来的冰,凉的是身,暖的是心;不必等待的交通,畅通的是回家路,更是城与人的双向奔赴;每一位背向赛场的守护者,心甘情愿错过一时精彩,只为换得一场平安。

场内场外,同样精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柏丽娟 徐春晖

实习生 李佳欣

标签:
责编:柏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