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初,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驱车行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图开沙漠中,一座正在火热建设的工厂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镇江援疆团队为当地招引的金海生物60万吨玉米深加工及配套热电联产项目,也是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引进的体量最大的项目。

走进金海生物项目施工现场,近3000名工人火热施工,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工程车辆往来穿梭。
谈到为什么选择在可克达拉建厂,金海生物60万吨玉米深加工及配套热电联产项目副总指挥王佳龙说,“伊犁当地每年的玉米产量500多万吨,而金海生物每年要用到约60万吨的玉米,原料供应的便捷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效益。”
“这个项目我们投资约37亿元,正式投产后预计年产饲料级小品种氨基酸约11.5 万吨,带动当地近1000人就业。”王佳龙感慨,从去年8月份奠基开工,预计到今年10月份投入试生产,以前在别的地方建设从来没有那么快的速度。“这两年开发区力排万难,对我们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将厂房建在戈壁滩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这一项目顺利落地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援疆干部和企业开展了长时间洽谈,努力解决企业提出的劳动力不足、产品运输困难等一系列顾虑。
比如为解决企业落地难题,镇江投入3024万元援疆资金,专门打造了城西创新创业产业园(俗称援疆楼)。这个产业园不仅提供了研发办公、人才公寓等全方位服务,还配备了生活配套设施,让戈壁滩上的创业者能够更好地起步,无需“白手起家”;为在当地发展化工产业,镇江工作组近两年投入援疆资金约2800万元,建设可克达拉化工园区特勤消防救援站。

不仅于此,在招引项目时,镇江援疆干部注重因地制宜,着眼于在可克达拉的长远发展。当地盛产甜菜,于是招引了安琪酵母有限公司落户;电价气价便宜,年产500吨克林霉素醇化物系列产品项目纷至沓来……
从打造配套创业产业园,到因地制宜招引项目,在镇江的精准对口支援下,可克达拉市内一座座厂房、楼房从沙漠中拔地而起。这些产业地标,也正是镇江援疆“精准招商+产业链延伸”双轮驱动战略的生动注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秦旺 吴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