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第五环境监察专员办公室锚定群众“房前屋后”“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将“转作风”与“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让作风建设有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创新协同攻坚制度。我们把人民群众的所盼所想当作自己分内的事、应尽的责,站在人民立场的角度出发,广开群众投诉渠道,专门到省大数据局沟通对接,开出相关部门涉及生态环境领域投诉的“白名单”,群众哪里“不满意”,随时随地都掌握。我们从具体问题入手查找“不满意”的根子,开出根治的“良方”,把推动生态环境系统作风建设从“抓表象”向“治根本”转变作为落脚点。强化联合驱动,针对环境问题点多面广、易反弹、难治理的特点,突破常规,与省检察院建立起紧密高效的“攻坚办+检察院”协同联动机制。双方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攻坚的工作方案》,召开全省部署推进会,将环境监管与法律监督职能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聚焦重点方向,划定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异味、垃圾、黑臭水体等四类重点问题,细化为8项具体攻坚任务,并联合梳理问题清单“一市一交办”,做到哪里有问题,哪里动起来。做实调研走访,主动走出去、沉下去,组织专项调研组赴公安、住建、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5个省级部门,面对面了解工作进展和困难,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有效压实各部门监管责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了全省一盘棋的攻坚合力,确保了在环境问题治理上高位推动的力度。
二是落实靶向治理举措。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法,力求摸清实情、找准症结,着力构建精准高效的治理体系。建立“动态清单”,通过整合12345热线、数字城管、督察反馈等多源数据,梳理了1512个“房前屋后”首批问题清单,作为重点线索印送各地,深入践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与省检察院定期会商,动态更新问题线索,努力推动问题排查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街道)。推行“三访三看”,常态化采用“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巡查暗访:访投诉群众,看现场整改是否到位;访职能部门,看监管职责是否落实;访周边居民,看长效管控是否有效。通过扎实走基层,确保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注重减负增效,将精文简会、改进调研要求落到实处。我们与检察院高效协同,探索建立信息互通机制,科学统筹核查任务,上半年省攻坚办本级会议和发文数量同比分别下降80%和52.9%,压缩非必要督查检查2次,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精力投入一线,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这些举措既提升了治理效能,又减轻了基层负担,目前首批问题清单已办结1303件,完成率超80%,实现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有效衔接。
三是构建闭环监督体系。我们坚持开门搞教育,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查与改的过程中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可感可及。严格审核把关,综合梳理各地上报的整改成效,综合运用随机抽查、暗访核查、群众举报复核等多种手段深挖细查,掌握问题整改实际效果。对发现的虚假整改、工作不力等问题,点名道姓,不留情面,并督促彻底整改到位,坚决打消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确保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效果提升群众满意度。开展电话回访,今年6月开始,组织省攻坚办全员力量,对已完成整改的“房前屋后”问题,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电话回访,重点了解群众对整改结果是否知晓、环境问题是否得到真正解决、对处理过程是否满意等,通过倾听群众真实声音倒逼责任落实。用好司法资源,我们秉持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工作理念,在工作群里不间断地提醒、喊话,及时宣传推广好的典型案例,让各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上带下转变作风成为常态。同时,借势借力,哪里“不作为”,由司法撑起来,定期与省检察院沟通联系,将发现的失职渎职、环境违法等线索及时移送检察机关,累计立案465件,运用检察建议、公益诉讼等法治手段形成有力震慑。目前,所有回访发现的问题均已反馈各地,并计划组织人员直赴现场核查,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形成了从问题交办到整改落实再到群众评价的完整闭环。
四是优化长效保障机制。我们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与问题治理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着力推动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畅通信息渠道,持续管好用好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健全基层网格员环境监管体系,拓宽微信小程序、环保热线等群众反映渠道,进一步优化问题受理、转办、督办、反馈、回访的全流程管理机制,确保群众诉求有人接、有人管、有回应、有结果。强化科技赋能,着眼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的实际,大力推广应用信息化手段,让数据快跑替代脚力慢跑。如在水体、噪声、异味敏感区域布设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并联网,探索智能识别预警,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努力实现环境问题“早发现、早处置”。自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运用大数据筛查、无人机巡飞、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累计摸排线索580条,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弥补人手不足短板。推动源头防控,通过常态化走访、问题警示等方式,压实职能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针对噪声、异味等易反复问题,推动完善排放标准和管理规范,从源头严防问题产生。这些工作既解决了当前突出问题,又建立了长效治理机制,为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防止已经解决的问题“反弹回潮”,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及时“止损”,我们将以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把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要实践,持续深化部门协作联动,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带着感情访,带着问题盯,带着责任改,努力打通环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确保群众在“房前屋后”真切感受到环境质量改善和作风转变带来的普惠,让全省人民真正体会到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赵继平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