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值此之际,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新华日报交汇点大平台,共同推出《用“星”体会 江苏大地有多美》系列海报。跟随卫星视角,俯瞰江苏大地上的创新脉动与时代风采。

近年来,常州市守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红线,着力构建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耕地保护新格局,为我市“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常州市严格部署开展耕地保护行动,2024年9月印发并实施《新时代常州市耕地保护行动方案》,明确了全市每年最低恢复任务不低于3.52万亩,至2027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5.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目标不低于2%-3%等量化指标。目前,规划引领、示范实践、监督考核、制度建设“四大工程”正在有序开展。一是实施规划引领工程。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地区,率先编制并启用《常州市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专项规划通过细化落实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部署的耕地保护任务,为解决当前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破解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破碎化及“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目前,各辖市(区)也在积极推进县级规划的编制工作,成果基本编制完成,其中武进和新北区已经报区政府审查。二是实施示范实践工程。推进常州市耕地“百千万”集聚区建设。2025年5月,印发《常州市耕地保护“百千万”集聚区建设技术指南(试行)》,要求各地通过在集聚区范围内实施耕地补充恢复、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田套合”工程,提升我市耕地保护水平、推进耕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市11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片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具有常州特色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已经显现。实施监督考核工程。压实部门责任,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取得好成绩,我市开展了耕地动态监测工作,对变更调查数据库中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进行了全数监测,并根据国家下发的最新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对监测成果进行调整补充,主动破解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的问题风险和症结难点,强力保障了我市每年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不失分、得高分。实施制度建设工程,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就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永农占用补划进行专题研究,探索解决问题路径。在省内率先制定并下发《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工作指南》,有力支撑了全市高标准农田的合理建设需求。

常州市始终把“守住耕地红线、稳定粮食面积”摆在首位,通过推进“小田并大田”等模式,不断发掘耕地生产潜力,确保中国“碗”装更多的“常州粮”。位于常州市金坛区滨湖资新城及科教名城核心区的“陌上花开”项目,是江苏省农垦集团与常州市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项目之一,其生态整治范围东至金湖路,西至金沙大道,南至长荡湖北岸,北至钱资湖南岸,总面积约4.2万亩。该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土地流转、清障、整治,建设区域内农路、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形成可种植耕地面积约2万多亩。2024年项目区域内小麦平均亩产突破400多公斤,较全区平均亩产高67公斤,其中一块260亩农田亩产突破600公斤,创常州百亩以上连片种植高产记录,总产4400余吨,当季夏粮对全区粮油生产贡献率达9.32%,“粮仓”美誉实至名归。走进“陌上花开”内,平坦宽阔的田间道路纵横交错,成片的油菜花在阳光下鲜艳夺目,一幅“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农业画卷呈现在眼前。
下一步,常州市将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持续优化耕地空间布局,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