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日︱无锡:转动空间“魔方” 破解节地“密码”
2025-06-23 09:4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心婷,徐春晖  
1

编者按: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值此之际,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新华日报交汇点大平台,共同推出《用“星”体会 江苏大地有多美》系列海报。跟随卫星视角,俯瞰江苏大地上的创新脉动与时代风采。

近年来,无锡市聚焦建设“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城市”的目标,以“全域优化”为思路,开展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耕地保护“三提两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等工作,从连片净地开发到工业上楼,从存量盘活到立体复合利用,无锡努力走出了“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十四五”以来盘活改造低效用地8.7万亩,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处置7.5万亩,2024年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64.97万元/亩,较“十三五”末提升24%。

加强规划引导,推动“全域优化”

为了破解空间碎片化问题,我市确立了“全域优化”的思路,在开发边界内,重点开展产业空间优化焕新行动。编制“工业上楼”和连片净地专项规划,规划50个集中连片区和50个集约聚合区,计划用5年时间整备3万亩以上连片净地,建设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定制化”产业载体空间,构建“特色园区+连片净地+工业上楼”的立体保障体系。截至2024年底,17个集中连片区、21个集约聚合区已启动,完成首批土地整备4550亩,建成优质产业空间约86万平方米,实现“地等项目”。开发边界外,重点开展耕地保护“三提两严”行动。编制耕地保护“三提两严”专项规划,计划实施72个以上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单元,计划用五年时间,将30亩、千亩以上连片耕地比例提高到60%和30%以上。

打通盘活路径,促进“空间再生”

江阴市微电子产业园改造后

以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契机,聚焦产业用地、城镇用地、乡村用地,通过差别化的要素配置、盘活支持政策等,打通多种再开发路径,释放发展空间。以低效退出“腾”空间。在集中连片区内,支持通过以房换地、以股换地、有偿收回、协议置换等市场化方式腾退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形成“连片产业净地”,满足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江阴微电子产业园通过连片整治腾退1500亩低效用地,重新规划打造千亿级集成电路园区,亩均税收较2020年增长400%。以存量改造“增”效益。在新型工业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内,支持通过自主改造、转让盘活、市场主体联合开发、政府统租统管等路径,实施存量厂房改造升级,实现“零地增效”。锡山蜂巢能源研发中心通过存量资源招商、二级市场转让、原地改造扩容、产业转型升级等,实现了用地提质增效,亩均税收提升约20倍。以保留更新“促”转型。通过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在不改变建筑主体结构和特色风貌并满足安全消防要求的前提下,支持以文化展示、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及休闲旅游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化利用。宜兴陶二厂项目是通过原址改造、原地复原等方式,将紫砂二厂老厂房改造为一个集陶文化、艺术创作、时尚潮流于一体的特色文商旅街区。

创新配置模式,实现“点土成金”

经开区太湖湾信息技术产业园改造后

创新探索立体复合利用、混合用地开发等模式,增强产业空间与产业项目的适配性,实现寸土生寸金。立体开发促进“产业上楼”。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落实工业用地容积率低限要求,市级印发“工业上楼”产业引导指南和建筑设计指南,指导各地按需建设产业载体空间。经开区太湖湾信息技术产业园建成8栋工业上楼厂房、1栋25层研发办公楼和1个路演中心,引入芯片、半导体企业,引入以空间集聚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集聚。混合用地催生“科创浓度”。结合新兴产业用地需求,支持单一地类功能兼容、多地类混合等差异化管理,增设“商业服务业混合”“产业社区”等地类,指导地方园区设计,打造优质空间。新吴区硅基光电产业园利用“工业+科研+商业”新型产业用地打造集生产、研发、办公、商业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智慧平台助力“地等项目”。依托锡地云·存量资源智慧应用平台,整合各类存量资源数据,绘制多层次存量资源地图,为产业项目选地找地提供“精准导航”。通过“锡地云”小程序对外累计发布约1万亩工业用地,从过去“你要选地”向现在“我来推地”转变,引导地方招引项目优先使用存量资源。

节约集约永远在路上。无锡将深化产业空间优化焕新、低效用地再开发、要素配置改革等实践探索,持续推动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赋能高质量发展。

标签:
责编:王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