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值此之际,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新华日报交汇点大平台,共同推出《用“星”体会 江苏大地有多美》系列海报。跟随卫星视角,俯瞰江苏大地上的创新脉动与时代风采。
在浦口区永宁街道张圩社区,外业人员正在田间地头拍照,并与社区工作人员了解种植时间、责任人等信息。“这块地调查显示是耕地,在林业部门属于林保范围,农民实际种着蔬菜。”社区工作人员说。

“通过这次‘一田一码’工作,把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标准化菜地、林地湿地等这些资源的‘底子’彻底清一次,理清过去一些‘糊涂账’,让数据相对统一不再‘打架’,给每块地办‘身份证’。”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说。
“等二维码启用后,我们扫一扫就能看地块信息,不用担心搞错地类性质了,也不用跑部门查数据了。”社区工作人员说。
为提升全市耕地资源保护与管理水平,日前,南京市局积极探索推进耕地资源“一田一码”精细化管理试点。结合耕地资源特点和工作基础,选取浦口区永宁街道、六合区龙袍街道、高淳区漆桥街道作为试点区域。通过“一田一码”的建设和管理,在一张底图上实现耕地、林地湿地和高标准农田、标准化菜地等数据的共建、共认、共享、共用,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标准化菜地的统筹管理;妥善解决耕地和林地湿地在空间布局中存在的冲突和问题;科学编制耕地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推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量质齐升,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首先,突出多跨协同,形成完整准确的“一本账”。规划资源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建立会商研判、日常联络、指标拆解、挂图作战、情况收集、信息互通、统筹协调、政策指导、阶段总结、进展跟踪等工作机制。认真组织,在试点区域完成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菜地调查、林草湿普查以及耕地现状补充调查,摸清每一块地真实的实际利用情况。将确认后的调查成果汇集到一张底图上,统一底图底数、统一数据标准,形成一套相对准确的耕地资源实账。
其次,突出科技赋能,打造智慧高效的“一平台”。根据国家带位置下达的每一块耕地对应的唯一标识码(地块身份证),生成二维码,扫码可获取相对应的耕地信息及关联的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菜地、林地湿地信息以及相关管控要求等,二维码的管理遵循“空间不变,码不变”的原则,全程可溯源,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迭代升级现有的“智慧耕保”数字化管理系统,结合农业农村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等有关单位管理实践和使用需求,充分利用高清影像自动检测、无人机辅助识别等技术,以高清遥感影像为基础,以无人机巡查、视频探头为补充,实现对各类地块特别是耕地利用现状变化信息的监测覆盖,打造更加智慧高效的管理平台。

同时,突出务实管用,织密常态长效的“一张网”。在“一本账”“一平台”的基础上,坚持以解决基层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全面构建耕地资源保护协同联动一系列工作机制。一方面与农业农村部门建立耕地及高标田保护利用协调联动机制,在高标田和标准化菜地建设前,两部门先期开展联合审查,提高项目选址及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同时逐步将原破碎松散、耕作条件不便的地块调出永久基本农田,将已建成的高标田中的优质耕地调入永久基本农田,加大跨部门的联合监测体系和闭环处置机制,实现永农集中连片、小田变大田,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选址更精准、管护更高效。另一方面与林业部门探索建立耕地和林地空间资源配置联动机制,将国土变更调查和林草湿调查信息共享。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对流向林地确定不宜恢复成耕地的地块退出耕地保护范围,与适宜作为耕作的林地地块置换,逐步解决耕地、林地在国土空间配置和管理中的冲突问题,织牢织密耕地资源保护的一张网。
下一步,南京市局将加强工作组织,加强部门间多跨协同,有力有序推进“一田一码”试点取得实效。建立市级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会商研判、日常联络、指标拆解、挂图作战、情况收集、信息互通、统筹协调、政策指导、阶段总结、进展跟踪等工作机制。深入现场指导,以工作小组的形式深入试点街道实地调研,及时解决摸底调查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试点街道按时提交数据到市级质检,重点补充耕地特殊情况的数据采集,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加快系统研发,开展有关林地湿地、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菜地等管理功能需求调研,在高淳漆桥街道部署无人机机巢,验证多场景下无人机低空监测效率,不断提升全市耕地资源“一田一码”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