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决定。本届中国专利奖共有769件专利项目获奖,涉及江苏企事业单位的获奖项目共有89件,其中,中国专利金奖3件、银奖5件、优秀奖73件;中国外观设计银奖2件、优秀奖6件,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连续4届被授予中国专利奖最佳组织奖。

其中,南京工业大学的“一种植物油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南京理工大学的“一种高强高塑TiAl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的“双环取代吡唑酮偶氮类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等三项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聚氨酯被誉为“第五大塑料”,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电子、医疗、建筑等领域。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郭凯领衔的科研团队聚焦“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研发,获授权发明专利41件,构建了以 “一种植物油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为核心专利的高价值专利体系。
该专利创造性提出基于微流场反应技术,通过微尺度效应,实现过程传质传热及反应速度数量级的提升、反应过程的精准控制以及安全性的显著提升,突破了植物油衍生化过程中的诸多技术难题。据悉,相关技术成果已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了生物基聚氨酯防腐涂料、硬泡、软泡和胶黏剂的开发、绿色制造及现实应用,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飞机的心脏,而叶片则是航空发动机中最关键的核心部件。一般情况下,运用于国内飞机发动机叶片的主要材料是镍基高温合金,而钛铝合金是目前公认的替代高温合金的最佳新型轻质结构材料。
2016年,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光团队研制出的高温PST钛铝单晶新材料,在新型航空航天材料钛铝合金方面取得重大跨越性突破。团队所制备的PST TiAl单晶室温拉伸塑性和屈服强度分别高达6.9%和708MPa,抗拉强度高达978MPa,实现了高强高塑的优异结合。这一合金材料的出现大大提高材料韧性,对扩大其金属间化合物的使用范围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记者梳理发现,江苏的获奖项目涵盖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与重大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江苏在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大力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加快知识产权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燕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