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5月19日,南京市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浦口区响堂堂屋拉开帷幕。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新物种频现南京
数据显示,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全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目前共记录到3672个物种。令人欣喜的是,南京不断迎来新物种“惊喜”:今年1月,高淳东湖村发现了罕见鸟类灰斑鸠,刷新了南京物种观测记录;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再生洲区域首次发现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在溧水无想山,首次在天池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
今年,科研人员还在浦口珍珠泉景区内发现了两种江苏省生物名录中未记载的物种——串珠藻与叉钱苔。该发现不仅丰富了江苏省水生生物多样性记录,为研究长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提供了新样本,也印证了南京近年来生态修复对物种保育的成效。
通过成立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划定总面积共计1470.98平方公里的129块生态空间保护区,基本实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区域的全覆盖……去年10月,南京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全省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今年,在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示范项目支持下,我们通过保护性展示与群体扩增,让‘国宝级’濒危特产树种秤锤树回归南京市民身边,打造了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样本。”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加勤介绍。
中华虎凤蝶与老山有着深厚缘分,老山脚下也建有国内首座以中华虎凤蝶为主题的自然博物馆。“蝴蝶的生存离不开寄主植物,离不开完整的生态环境。这一认知推动我们将视野拓展至老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与研究……”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创始人邰青轩如是说。
“从单一物种到生态系统,这些实践表明,南京正实现从聚焦单个物种保护向生态系统整体治理的转变。”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处处长吴豪说。通过制定精细化保护政策、强化科研监测支撑、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南京正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体系,为珍稀物种营造良好生存环境,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正如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青在致辞中所说:“南京正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共同守护南京的绿水青山、生物家园。”
积极搭建多元平台,保护参与 “全民化”
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深入融合,让公众沉浸式感受生物多样性魅力,南京持续拓展生态实践阵地。继去年首批9家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亮相后,今年又有7家入选。“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既能为野生动植物优化栖息地,又能利用市场渠道传播保护理念。”吴豪指出。
“作为企业,守护本土生态我们责无旁贷。未来我们将以科普馆为中心,设计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路线和特色体验点,构建‘一核多极、全域联动’的生物多样性体验网络。”溧水昆虫世界生态园负责人王牧说。
连续开展4届“我是环保小局长”项目,培养了363名“环保小局长”,开展了超百项环保小课题研究;连续6年开展“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行动计划,感受长江生态环境变化;连续8年开展中华虎凤蝶社会同步调查……南京通过一系列持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本,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
除了青少年群体,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相机走进自然,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口号变为可感知的日常。活动现场颁发了2025年浦口区“5.22”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摄影比赛获奖证书。特等奖获得者苏云用镜头捕捉到小猫头鹰灵动的眼神。现场,她动情表示,“我真切感受到,保护就是对生命的敬畏。”
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南京积极举办自然教育课堂、培养青年科普讲师、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开展主题摄影艺术展引导公众深度参与,实现从生态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蜕变。
“监测网络”越织越密,共护生物多样性之美
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的正式启用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作为全市首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观测场站,站内六大模块涵盖功能用房、科普互动体验中心等。 “观测站建成后,不仅能对老山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期监测,为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还将凭借丰富的科普资源,成为市民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窗口,助力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向新高度。” 浦口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倩园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教育实践基地,承担着对外展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成效的功能。
近年来,南京已建立各类型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和样点共114个,这些观测样地和样点相互配合,初步形成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网络,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新老朋友”的到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