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南京溧水洪蓝街道严家塘村,一场紧张激烈的地震救援训练如火如荼地展开。队员们熟练操控着液压扩张器、生命探测仪等专业装备,在模拟倾斜的钢筋混凝土废墟中匍匐前进,精准定位“被困者”位置,用顶撑设备加固摇摇欲坠的墙体。这样高强度、高标准的训练,已持续了二十个年头。
时间回转到2008年5月14日,南京消防抗震突击队经过30多个小时的搜救,在北川县曲山小学废墟下发现了一名幸存者。救援队员用液压顶杆将压在她身上的水泥块顶起来,然后将旁边的碎石一点一点清理干净。经过队员们的奋力救援,6岁的小女孩被成功救出,及时得到了医疗救治。这段经历,成为了特勤大队一站所有队员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让他们深知:只有平时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挽救更多生命。
自2005年起,特勤大队一站便将地震救援专项训练列为每年的核心任务。春秋二十载,无论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训练从未停歇。“我们清楚,地震灾害往往毫无征兆,每一次训练,都是为了在真正的灾难来临时,能多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特勤大队一站站长目光坚定地说道。

地震救援是一项高度综合的任务,对救援人员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极高要求。为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地震救援队伍,特勤大队一站持续优化训练体系。在体能训练方面,队员们坚持长跑、负重越野、力量训练等项目,确保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救援行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技能训练则覆盖绳索救援、破拆救援、支撑救援、狭小空间救援等多个关键科目。
其中,绳索救援则是地震救援的核心技能之一。队员们需在复杂环境下,凭借绳索快速搭建救援通道,将被困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训练中,他们反复练习绳索打结、攀爬、下降等操作,力求达到熟练、精准的境界。“绳索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每一个绳结都关乎被困人员的生死,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一位参与训练的队员严肃地说。

此外,破拆救援同样是地震救援的关键环节。地震常致使建筑物倒塌,大量人员被埋压在废墟之下。救援人员要熟练运用液压剪、电锯、气动镐等各种破拆工具,开辟救援通道,解救被困者。在训练中,队员们不仅要掌握破拆工具的操作方法,更要学会根据不同场景,灵活选择最优破拆方案。

为使训练更贴近实战,特勤大队一站定期开展大规模实战演练。演练模拟真实地震场景,设置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情况,全方位考验队员们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在一次演练中,模拟地震引发建筑物严重倒塌,多名“被困人员”亟待救援。队员们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抵达现场,随即分成多个小组,有序开展生命搜索、破拆救援、医疗救护等工作。救援过程中,面对废墟结构不稳定、救援空间狭窄等重重困难,队员们凭借扎实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成功救出所有“被困人员”。
除日常训练与实战演练外,特勤大队一站积极参与各类地震救援培训和交流活动,不断汲取先进的救援理念与技术。队员们仍会定期重温2008年抗震救援的影像资料,对照如今的装备与技术,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救援方案。
二十年的坚守与拼搏,也结出了累累硕果。特勤大队一站多次在全省、全国的地震救援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成为南京消防救援队伍中当之无愧的尖刀力量。“二十年只是起点,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提升地震救援能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力以赴。”特勤大队一站全体队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的使命与担当,而2008年那场救援带来的震撼与决心,始终是支撑他们一路前行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