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一场由专利引领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高校实验室里的“纸上成果”变身市场“真金白银”,企业车间里的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多元化运营方式实现专利技术价值最大化……近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面向全省征集了首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展现了创新如何从“书架”跃上“货架”,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这些案例包含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产业链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领域。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梳理并采访多个案例,探索专利“活水”浇灌产业“沃土”的奥秘。
盘活存量专利,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每年,全球约170万人死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耐药真菌感染的病死率高达30%-80%。传统抗真菌药物因毒性大、靶点单一且易诱导耐药性,逐渐陷入治疗瓶颈。
在中国药科大学的实验室里,一项名为“PAC-G10”的新型抗耐药真菌抗生素悄然诞生。2024年,这项成果以“7200万元转让+1亿元销售提成”转让至先声药业,开启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最后一公里”冲刺。
如今,PAC-G10已进入系统性临床前研究,预计短期内将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未来有望成为破解多重耐药真菌感染难题的“救命药”。这一案例的背后,是中国药科大学通过分类转化、创新运营策略构筑等全链条转化模式助力专利产业化加速。从知识创新到产业化,每一步都精准踩在市场需求上,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利运用转化新范式。
高校是重要的“创新源”,具有丰富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企业则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够将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只有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波光子技术国家级实验室里,一台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正在对光芯片进行检测。这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器件CT机”,正默默支撑着我国5G/6G通信、雷达电子战等高端光器件的研发。目前,该仪器已应用于67家单位,助力100多种高端光器件研发,其中58种实现量产,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秘诀是什么?答案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到重大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依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平台,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以专利为纽带,学校与华为、中航光电等行业巨头共建联合实验室,将技术成果导入产业一线。为进一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学校孵化成立了产业化企业,保障了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把研发做出产业,把技术做成产品”。
打破垄断,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
作为海上的“中枢神经”,海底电缆是探索深海资源的重要工具。但海底电缆的核心部件——工厂接头长期被国外垄断。
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工厂接头的结构优化和制造工艺改进,有效削弱电场畸变,提升了海底电缆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为深海能源传输和跨海电力联网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有效降低供应链依存度,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主导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实施,中天科技建立了自动化生产线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今,这项技术已应用于近50个海上风电或海上油气等海底电力传输工程中,产生经济效益约159.82亿元。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天科技通过专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让技术价值最大化,为中国高端制造“出海”铺平道路。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不仅有效攻克“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还助推本土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由江南大学申报的案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进中国本土专利菌株进军国际市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针对益生菌的研究,江南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围绕益生菌资源挖掘、生理解析、功能评价及转化应用开展研究,江南大学“益生菌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采集了8000余份样本,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肠道微生物和发酵食品益生菌种质资源库,总库容超过20000株,实现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的“原始创新”,打破了国外菌株对行业的垄断。
同时,研究团队遴选优质团体进行有体系的知识产权布局,授权专利500余项,国际专利50余项。团队携手拜耳(中国)推出的“达益喜”系列产品,服务超30万中国消费者,产品同时销售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等地,累计销售额超3亿元。这一案例不仅打破了国外菌株的垄断,更成功助推本土益生菌走出国门,让“中国智造”的益生菌站上世界舞台。
多措并举,畅通转化“高速路”
窥一斑而知全豹。专利转化运用是促进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投入应用,看似只有“一公里”距离,实则面临资金筹集、市场营销等诸多阻碍。如何激活庞大的专利存量资产,促进科技成果更好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一直以来的突出难题。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过去一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局重运用促转化,赋能产业发展塑造新优势。报请省政府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联合4部门出台提升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效益17条措施,专利申请前评估、财政资助科研项目专利声明等制度试点推进,为建立高效顺畅的专利转化运用市场体系提供了保障。
同时,盘点存量专利,开展转化对接活动,促进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数据显示,2024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完成16.1万件高校存量专利盘点,12.5万件进入全国资源库,组织“长三角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等60余场对接活动,引导2.9万家企业参与专利盘活,转化许可专利7.8万次、认定专利密集型产品551件,均位居全国第一。
从此次发布的2025年度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可以看出,案例中有的以企业需求为起点、专利导航为路径、科研攻关为核心,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培育机制;有的围绕重点技术、结合产业方向,开展专利布局,孵化成立产业化创业企业;有的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积累,打破国外行业垄断,助力产业强链增效等等。
专利运用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晴雨表”,直观反映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率。这些创新实践成果,生动诠释了江苏的创新如何从“证书墙”上的荣誉变身产业升级的“金钥匙”,释放了高价值专利成果产出和转化的动力活力,彰显了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的担当作为。
未来,随着更多专利从“纸面”跃入“市场”,江苏正以创新为笔、产业为墨,奋力书写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时代答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燕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