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持”,情绪经济如何打开消费新空间?
2025-04-14 18:1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周永金  
1

一块电路板,搭配上喇叭、麦克风和芯片等,就变成了火爆的聊天机器人。最近,一款名为“小智AI”的语音对话盒子因互动更有“人情味”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再次带火关键词“情绪经济”。

何为情绪经济?情绪经济如何打开消费新场景?AI“加持”又会给情绪经济带来哪些新的可能?对此,记者走访多方,探寻背后的消费密码。

情绪经济形态多样

“消费者受到情感驱动,为追求情感上的满足或心理上的陪伴,通过消费满足自身情绪价值的经济行为,被认为是情绪经济。”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陈启斐观察发现,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面的消费被置于更高关注度。以虚拟消费、“谷子经济”和AI陪伴等为代表的情绪消费,已成为年轻群体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在走访江苏多家线下商场后观察到,不少年轻群体倾向于为“情绪消费”买单。4月12日,在南京市建邺区的一家潮流玩具店,记者就偶遇了几位正在埋头选购盲盒的大学生。“主要是看起来很可爱,摆在宿舍的桌上很好看,而且每抽一个都有新鲜感,我们有时间就来买几个。”其中的一名学生说。

不止盲盒消费,“猫咖”等宠物消费也是不少年轻人“情绪安放”的重点场所。4月13日下午,在鼓楼区的一家猫咖,不少年轻人正和小猫互动。店员分享,猫咖团购的价格是68元一位,全天不限时并附赠一根猫条便于和猫咪互动。“周末或节假日我们的生意都比较好,主要还是年轻人,工作一周后就会来我们这释放压力。”

更多的消费者则选择线上情绪消费。记者在某线上购物软件以“情绪”为关键词搜索商品时发现,情感一对一咨询、情绪智能花盆、在线树洞、糖果解忧瓶、“不蕉绿”“放青松”摆件等商品琳琅满目,不少商品有超万人付款。有评价表示“咨询前,我总是被负面情绪困扰,感到无助和迷茫。咨询后,我学会了如何积极面对挑战,心态也变得更加乐观!”

“婚姻、工作和生活,都是咨询的热门话题,咨询的人群主要以20-40岁的年龄群体为主,我们基本上一人一价。”一家经营线上情感咨询的店主说,情感咨询这几年人数基本上呈上涨趋势,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AI助力情绪经济升温

在情绪经济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同时,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给情绪经济再添了一把“火”。

“人你好,我是猫。”小猫文学作为互联网与AI技术延伸出的一类创作,一经出现就迅速获得大量网友的喜爱。宠物拟人化的表情包、短视频也随之火热。“#人 你可以在猫宽广的胸膛里哭泣#”这一话题在某社交软件拥有超46万条笔记,年轻群体对于宠物的需求从身体陪伴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的情感陪伴。

随着AI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人际互动功能的强化,部分短视频平台中还出现了一种“逗趣”式的人机对话热潮。一些视频博主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交流,衍生出了人与AI社交的新模式。在这个情境中,人与AI对话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或陪伴,而是试图逗乐AI、惹怒AI,在人机对话中获取更多的情绪价值。例如某博主录制了“假装俄罗斯人教豆包弹舌”主题的搞笑视频,一周内获得了超60万次点赞。

此外,AI虚拟陪伴软件还与教育、医疗等领域相结合。在教育方面,虚拟伙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辅导;在医疗领域,AI机器人能为一些有心理压力的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能够实现给老人按摩、陪伴下棋、递送饮料等功能;在旅游领域,AI数字虚拟人不仅能和游客对话,回答关于线路、设施的问题,还能开展深度对话,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毫无疑问,随着AI的深入发展,给情绪经济带来了更多新的样态。”陈启斐格外看好“AI+养老”给情绪经济发展带来的广阔空间,目前,不少养老机构逐渐试用AI陪伴机器人,解决了老年群体空虚的问题,后期也需要不断完善陪伴功能,吸引更多消费者为其买单。

新兴业态有待引导

随着AI助力“情绪经济”不断升温,如何对情绪消费产品和服务这一新兴业态进行有效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比如,有网友表示十分火爆的“捏捏玩具”竟然有“毒”(甲醛释放量超过文体类用品的甲醛要求),还有不少线上店家陆续发布“闭店声明”。

“消费者在选购相关产品时一定要注意看其是否有生产厂家、质量合格证等信息,如拆开就能闻到明显异味,一定要谨慎使用。”陈启斐提醒。他还表示,AI在推动情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比如AI成瘾问题,部分用户过度依赖与机器人的交流,花费大量时间与之对话,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社交退缩的现象。”陈启斐说,AI 产品还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当消费者在使用 AI 产品分享自己的情感、想法时,个人信息有泄露风险。若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并滥用,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 AI 产品乃至整个情绪经济市场产生信任危机。

为了防止AI给情绪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平台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二手交易软件闲鱼针对“虚拟陪聊”等关键词发布了提示弹窗,以免用户在购买虚拟陪聊产品的过程中出现沉迷、受骗或隐私泄露等问题。

陈启斐认为,“AI+情绪经济”要实现良性健康发展,仍需加强引导。“具体来看,要建立针对客户的正向情绪引领和评估,而不是迎合客户的负面情绪。此外,业内还应当控制短期愉悦型的消费,更多从长期、健康方向发展。”

江苏省消保委也结合最近火热的“谷子经济”做出了提醒。“谷子”迎合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对于喜爱某IP的消费者而言,虚拟的角色通过“谷子”得以具象化,成为年轻人表达喜爱的一种情感纽带。但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消费,快乐“吃谷”,切莫吃土。与此同时,“吃谷人”需增强消费安全意识,“吃谷”应在严格监管的平台内进行,选择口碑良好的店铺,及时保留交易记录、付款凭证等相关证据,遇到欺诈时及时向平台反馈并报警处理,确保及时维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永金 实习生 陈晔

标签:
责编:周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