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汇点讯(记者 徐春晖)“看!是江豚!”在近日开展的2025年首次长江扬州段长江江豚科考活动中,观测人员首次在长江六圩水域(仪征)首次观测到长江江豚的身影,三天行程共观测到近30头次长江江豚,创下观测新纪录。
本次科考由江苏省扬州环境监测中心联合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及扬州大学等单位组织。为了这次美丽的“邂逅”,科考队员每天早上七点半出发,从三江营海事码头登船。观测发现,三江营和北汊区域是长江江豚的天然游乐场,众多长江江豚“组团”来此,开心畅玩。
在三江营水域,队员们观测到十余头长江江豚并肩出行、携手闹春的壮观场景。它们时而下潜,时而上跃,圆滚滚的脑袋时不时探出水面,动作轻盈又敏捷,尾巴有力地摆动,搅起一圈圈涟漪。在长江六圩水域,更是首次发现了长江江豚的身影。
本次科考范围从江都嘶马镇到仪征青山镇,覆盖了整个长江扬州段。与以往不同,此次观测综合运用了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套全面、系统的监测体系。队员分立船两侧及船头,通过望远镜等进行目视观测,同时借助声呐监测技术,在电脑上实时追踪。当现场声呐监测数据显示附近有长江江豚出没时,工作人员借助无人机升空巡查,精准捕捉长江江豚的活动区域和身影。

此外,队员们还将不同水域的水样带回实验室,通过环境DNA监测法,分析长江江豚的DNA痕迹,实现对其种群的定性与定量评估。“环境DNA监测就像‘水下侦探’,通过采集水样分析长江江豚脱落细胞,能进一步推算种群数量。”扬州环境监测中心土壤监测科科长邹丽解释。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晴雨表”,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长江生态健康程度。“去年5月观测到24头次江豚,今年数量又有明显增长。这说明长江江豚种群在壮大,活动范围在扩展,进一步印证了长江扬州段水生态环境的稳定向好。”邹丽说。据悉,长江扬州段水质已连续七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刀鱼等濒危物种也重现江湖,“江豚逐浪”正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