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县级市常熟发生了一件“大事”:小米集团首个省级产教融合基地正式落地常熟。基地旨在为大专院校及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同时也为企业员工打造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平台。此外,小米集团还与常熟文旅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赋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

小米集团为何会布局常熟?双方“牵手”成功,我们可以看出哪些“门道”?头部科技企业在县域落地合作基地,有什么参考意义?
首先,小米为何“青睐”常熟?
“本次小米与常熟合作,可谓是一场双向奔赴。小米有技术、产业化和品牌优势,资源整合力和链接力强大。常熟是产业强县,对应用性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一件羊毛衫起家,到探索出风靡全国的“碧溪之路”,常熟堪称县域经济里的佼佼者,不仅有着扎实的工业基础,更有着向“新”而行的发展眼光。
数据显示,2024年,常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9.1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此外,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900亿元,工业投资连续6年领跑苏州。
再看科技企业“储备”。常熟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89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家,在全省40个县(市)排名第3;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4家,位列全省第4。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表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小米矢志奋斗的方向。这也与常熟已具备的优势禀赋不谋而合。
“我想,这次我们能够顺利和小米签署小米(江苏)产教融合基地合作协议,一方面与常熟完备的产业基础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常熟近几年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加速前进,比较契合小米对产教融合的需求。”隶属于常熟文旅集团旗下的常熟市教投技术培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教投培训”)副总经理陆绍伟认为。

产教融合基地落成后,可以做什么?
陆绍伟透露,基地集人才培养、认证考试、交换体验、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科普研学等功能于一体。未来将和小米一起打造“培训+双证+就业”模式,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整车、智能制造等行业领域培养人才,将企业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

“简要来说,就是解决两个问题。前来培训的人从哪来?我们借助基地的综合平台优势,培训高校对口专业的学生。他们需经过8-12个月的培训期,经过考评,获得小米和人社部门颁发的‘双证’。培训好后,人去哪?学员可以自主选择小米的生态链企业入职,也可以选择本地企业。”陆绍伟说。

记者了解到,2月中旬,来自宿迁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178名大三学生成为了基地的首批学员。在基地体验中心,学员们既可以穿戴体验小米最新的科技产品如“人车家”全生态,还能将所学技能在这里复现,完整还原真实工作环境。而未来,这里还将成为青少年科普研学、感受前沿科技的场所。
陆绍伟介绍,“我们计划到今年底培养约1300名学员输送到小米和本地企业。今年第三四季度会引入小米柔性生产线作为‘示教生产线’,打通教育培训和实际就业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此次小米“落子”常熟,是一次全新尝试。
对于县域而言,头部企业的落地有哪些参考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水平已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及前景的底层逻辑。产教融合是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培育继续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发达县域抢占产业先机、塑造产业优势的重要途径。
“小米落子常熟也可看作是以常熟为支点,面向苏南乃至长三角市场的重大布局,可在更大空间整合利用优质资源,协同推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和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吕永刚表示,“头部科技企业在县域布局合作基地,有利于抬高培育水平、链接高端资源,快速提升产教融合质量,培养大批为县域发展新兴产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而这些,都将成为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竞争优势来源。”
新华报业记者 黄泽文/文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