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中的关键枢纽节点。近日,《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专项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正式印发。2月25日,记者从南京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35年,南京将依托国内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航运物流中心、国际铁路枢纽,全面建成链接全球、辐射全国、区域共享的海陆空运输网络,成为要素集聚程度高、区域辐射能力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专项规划》提出,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七大重点任务分别是:打造区位门户国际航空枢纽;增强航运物流中心国际功能;持续提升国际班列运行质效;巩固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地位;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一体化;推动枢纽信息共享多港联动;做强枢纽经济吸引产业集聚。
根据规划,南京将建成面向亚太、融入全球的双循环战略支点。到2035年,20小时航空连通苏皖两省95%以上的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630万TEU,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TEU。
建成长江经济带海江河、公铁水转运中心。到2035年,江海转运枢纽功能显著提升,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达到46%,铁水、海江河、公铁等精品联运线路覆盖全国主要货运枢纽,枢纽运转效率显著提升,货物等待时间进一步缩减,多式联运换装不超过1小时。
建成长三角国际枢纽集群区域辐射中心。与长三角核心城市建成“空地一体”出行网络,都市圈内实现0.5—1小时城际铁路、高快速路“双快”通勤,禄口机场空铁联运网络1小时覆盖南京都市圈,2小时基本覆盖江苏省和安徽省设区市。
建成以枢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融合中心。枢纽全流程智慧化应用水平达100%,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南京枢纽特色。枢纽资源集聚程度领先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枢纽经济区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
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睿表示,综合来看,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不过仍然存在国际链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枢纽资源配置能力亟待加强等不足。“下阶段我们也会坚持问题导向,全方位提升南京在国际人员交往、物流中转集散、全球资源配置等服务功能上的组织支撑作用。”罗睿说。
新华报业记者 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