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用户思维”,南京营商环境7.0版透露新趋势
2025-02-13 19:05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黄泽文,柏丽娟  
1

2025年开年,“营商环境”成了不少地方吹响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近日《南京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正式印发,成为今年南京出台的首个规范性文件,这也是南京连续出台的第七个优化营商环境文件。2月13日,南京市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工作要点》。

因地制宜,以更具“南京味”政策贴合企业需求

2月5日,新春首个工作日,南京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召开大会。南京提出,要以作风为保障,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加紧构建政策的“四梁八柱”。

“从2018年开始,我们出台的前4个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文件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推动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和优化企业服务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发布会上,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阳如是介绍。

随着时代和企业需求的变化,政策的制定方向也因时因势而变。2023年以来,南京有关部门在制定《工作要点》时更加注重“企业视角”和“用户思维”,为经营主体打造高质量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作为南京第7个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文件,今年的《工作要点》有哪些新维度,有什么新看点?

《工作要点》共计十条举措,重点围绕要素、服务和制度三个维度,为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撑。

在强化科创资源保障方面,建设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对接平台,定期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两项清单”,分批设立30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在强化金融资源保障方面,加快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发挥“4+N”产业基金集群作用,运用长期资本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在强化应用场景保障方面,打造“宁创”品牌,全年将面向经营主体发布应用场景1000个,举办活动20场;在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发布《南京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为紧缺型高技能人才技能提升每人给予1500—4300元的补贴。……这些举措,无一不立足南京实际,充满浓浓南京“烙印”。

消弭“温差”,以优质服务提升企业实际体感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

在营商环境逐渐成为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标志的今天,其建设成效,不仅停留在政策措施与文本数据层面,还要以企业真实体验为“重心”和“靶心”。近年来,南京“高效办成一件事”进展显著,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受审批环节繁琐、证明材料较多等因素限制,宏观政策与微观感受间存在一定“温差”。

如何提升企业实际体感?从南京近期发布的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举措中可以看出,“精准”与“务实”是关键词。

细看《工作要点》,针对经营主体反映较为集中的政企互动渠道、行政审批效能、知识产权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多项具体改进措施。从深化“亲清·一企来”热线集成式服务以形成“驻场服务+应急响应”的企业服务模式,到实现企业迁移登记、税务、医保、社保、公积金省内迁移登记“一地办一次办”,再到深化制造业重点项目“五证齐发”改革,相关举措涉及涉企、行政审批、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精准服务,旨在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

“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推动单个审批事项优化向集成式应用场景转化,提升项目审批‘整体便利度’。”南京市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卞媛媛介绍,在城建领域,南京将探索推行与持续开展项目开工、市政报装、进项目验收等三个一件事,除了开工建设“五证齐发”,还将设置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综合窗口,并将联合报装受理、踏勘、方案回复分别控制在1、3、7个工作日,实现“一次申请、联合踏勘、统一回复、全面办结”。“在项目验收方面,我们也将推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首轮联合验收申报率70%,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联合验收覆盖率50%,力争将我市联合验收做得‘快’又‘好’。”

服务效能,关乎“整体便利度”的提升,也关乎“要素丰裕度”的改善。

近年来,算力、数据、绿电绿证等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供给,正在成为城市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南京也不例外。“2025年,我们会依托1站8点提供‘营销+交易’一站式联办服务,确保有绿电需求企业能第一时间参与到绿电交易中。”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文天表示,此外还将联合各个区和重点园区在外向型企业集聚区域建设绿电绿证专属服务点,建立需求对接、交易指导等统一服务标准,推动2025年度绿电交易电量超25亿千瓦时。

赢得认可,以有力保障解决企业“成长中的烦恼”

如果将市场比喻成一条河流,构建更加公平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才能让每条“鱼儿”畅游其中。

成长会有烦恼,而成长中的烦恼,要靠更好的成长来解决。支持企业健康成长,政府需牵好线、搭把手。

重复检查、多头检查是当前营商环境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此,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推出安全生产“综合研判、联合检查”工作机制,通过整合、碰撞各级各部门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形成综研联检计划清单,同时组建“1+N”多学科专家团队,在检查前依托应急管理“181”平台汇集的各部门监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会商研判,形成个性化检查方案开展联合检查。

“2024年,全市‘综研联检’企业8093家,减少企业迎检2.39万次,出具合规指导意见书6899份,提出各类指导意见8.2万余条。”南京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李广庆介绍,“2025年,我们将把企业的感受度作为第一标准,提高‘综研联检’联合度,依托‘181’信息化平台探索应用‘行政检查码’和‘服务邀约码’,向企业一码推送检查人员、事项、结果等信息,在线监测检查频次,实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仲裁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聚焦涉外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出海更“省心”更“放心”。

南京仲裁委员会畅通仲裁立案“绿色”渠道,实行“当日立案制”。通过智慧化仲裁服务平台,让企业“最多跑一次”“足不出户”办成事,有效节约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我们的特色,相关案例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特许经营等各领域。今年,我们将更加专注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领域的复杂纠纷,组建跨学科专家智库,为创新性商业模式引发的争议提供仲裁解决方案。”南京仲裁办党组成员、副主任茹洋说。

国家级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江北新区肩负制度创新与开放发展的双重使命。对此,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乐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完善研发用物品‘白名单’、特殊物品联合监管通关试点,建设省级医疗健康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长三角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上线‘金陵数贸通’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服务平台、‘E路相伴宁出海’平台,打造面向长三角企业走出去的‘绿色出海’综合服务平台。”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泽文 柏丽娟

标签:
责编: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