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序开,同赴新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定之年,做好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各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2025年,江苏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怎么干?有哪些“小目标”?一起来看江苏各地新年新气象!
南京

2025年,南京提出要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以“双碳”为导向,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环评承诺制审批、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等改革。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交易扩围。持续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双碳”行动。
治污攻坚方面,提出强化VOCs全过程综合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清洁原料替代。推进水泥、焦化等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以及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强化工业园区水环境监管,推进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国省考断面及重点入江支流水质。同时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修复,推进江心洲、新济洲、老山、金牛湖、无想山“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危废全生命周期监管。
无锡

在新年第2个工作日,无锡召开全市美丽无锡建设大会暨新一轮太湖治理推进会,这也是无锡连续第十年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农历新年第一会”主题。
会上无锡明确目标——
要力保太湖治理大局。锻强管网收集能力、污水处理能力,管住农田退水、养殖尾水,强化控磷降氮、控源截污,构建陆域沿岸拦截圈、水域湖滨消纳圈,处置底泥、浮泥,应对藻情、水情,平衡水生动物、沉水植物,确保水质稳定Ⅲ类、藻情稳步改善。
要紧抓治污攻坚全局。以“四气共治”为抓手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美丽河湖为重点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无废城市为目标打好净土保卫战,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
要开创绿色低碳新局。加力整治突出问题,接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快低碳转型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互促并进。
徐州

2025年,徐州明确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擦亮美丽徐州生态底色。
提出加力攻坚污染防治。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扎实建设“无废城市”。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完善生态廊道体系,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加紧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碳达峰“八大行动”。抓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京杭运河徐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强化节约型机关建设,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常州

新的一年,常州提出3方面重点工作,着力厚植生态底色,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深化太湖综合治理方面,明确目标:所有国省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实施年度重点项目180个以上,污水排放控制区整治率达7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升至90%以上,完成竺山湖500万方、滆湖1500万方生态清淤和滆湖20平方公里退圩还湖任务,全面提升河湖水质、污水治理能力和水岸生态环境,消除问题水体。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明确2025年将全面完成“美丽河湖”建设任务,实施“一地一策”提升方案,确保长江流域水生态稳步提升。新增有机废弃物处理能力27.3万吨/年,打造“无废城市”常州示范。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出将深入实施“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加快建设表面处理、印染等绿色集聚区项目,实施片区治理项目43个,腾退、盘活存量土地2万亩,推动低质低效园区向高端工业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文旅融合片区多元转型。深化碳排放预算管理试点,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苏州

苏州提出,以精准施治、合力攻坚,深化改革、数智赋能为抓手,确保打赢“十四五”收官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具体来看,围绕“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将确保PM2.5浓度在29微克/立方米左右、力争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确保82%以上、力争85%。确保长江干支流水质稳中向好、太湖高水平安全度夏,加强元荡、淀山湖争Ⅲ攻坚,优Ⅲ比例力争新突破,同时启动水生态提升行动。全周期、全环节、全面加强建设用地、农用地、建筑垃圾、各类固体废物管理,加快建设“无废城市”。
此外,还将推动大数据分析在机动车排放监管、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推进“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提质扩容,大力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和非现场执法。推广重点河湖云管家平台应用,实施“苏州市重点河湖生态环境安全智慧监测体系建设(一期)”项目,实现全时监测、快速反应、精准溯源、高效应急。
南通

聚焦污染防治,南通提出围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
围绕生态保护,南通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管,持续推进“生态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打造更多示范点位,探索更多南通经验。提升生物多样性观测和保护水平,强化江豚、鸟类长期固定观测,打造沿江沿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
连云港

新的一年,连云港明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之美厚积发展之势。
一组数据清晰勾勒出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明确目标,国省考断面优III比例超90%;新建城镇污水管网40公里;完成2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打造“无废城市”,建设4家化工“无废园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93%以上。
生态保护与治理方面,提出新增生态安全缓冲区3个,完成造林绿化2万亩。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实施第二次本底调查。
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出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施智能微电网工程7个,设立绿电绿证交易服务站点6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徐圩新区建设省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
淮安

聚焦提升环境质量、扩大环境容量,淮安提出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强基提能”三年行动,投入35.4亿元、实施57个环境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深化“五源共治”,努力实现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推动城市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确保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持续提升。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实行危废固废全链条闭环管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大运河、淮河、黄河故道等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26万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将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积极推行绿色建造方式,加强“无废园区”“无废工厂”建设,大力促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盐城

新的一年,盐城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水岸同治,完成103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确保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0%,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Ⅲ类。攻坚治理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建设农村生态河道850公里,新创成幸福河湖160条以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力争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
加快零碳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新能源资源开发和配套储能电站建设,配合开展604万千瓦近海海上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探索建设海上能源岛,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储能电站规模达到206万千瓦。完善就近高效消纳利用的新型电力系统,强化绿电需求型企业招引,积极发展绿电制氢、绿色甲醇、绿氨、绿色航煤、绿色日化等绿色产业链。
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探索建立碳排放双控管理体系,力争完成50个以上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加快高耗能行业、高排放企业节能降碳改造,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园区3家、绿色工厂45家。“一县一品”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扬州

以美丽扬州建设为牵引,新的一年,扬州提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大力度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更加有效防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扬州”建设新格局。
其中重点提出,以高质量生态环境为核心,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土壤固废管控水平持续提升、“无废城市”共建共享等重点工作。以高质量生态保护为目标,重点做好突出问题整改、提升本质治污水平、强化生态管建水平等重点工作。以高质量生态治理为底板,重点做好深化环境法治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监测监控能力、守牢环境安全底线等重点任务。
镇江

2025年,镇江明确目标: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4.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1.1%,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珍稀濒危物种37种。
同时提出,全市单位GDP能耗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下降目标。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长54%,绿色电力消费量增长61%,句容抽水蓄能电站1号、2号机组投产发电,五峰山长江大跨越输电工程(目前全球最大的“交改直”项目)竣工投用。
泰州

泰州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探索推行产品碳足迹、项目碳评价和企业碳管理,鼓励陆上风电和光伏、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完善绿电交易、溯源认证体系,深化排污总量管理改革,支持泰兴建设省级绿色金改试验区、兴化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同时,纵深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和长江“十年禁渔”,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清洁空气两年行动计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新污染物治理,确保PM_2.5浓度和空气优良率完成省定目标、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确保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5%。涵养自然生态之美,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推进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同建,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3个,实现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市(区)全覆盖。
宿迁

纵深推进污染防治,PM2.5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8%。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快18个固废危废收集处置项目建设。
精心呵护生态底色,新造林1.14万亩。推动6个国家级“山水工程”通过验收,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5000公顷以上。加快“醉美湖湾”、成子湖“生态岛”试验区等建设,实施35项水网先导区工程,创成省级幸福河湖10条以上。建立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等生态补偿机制。
协同发力降碳增效。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0家,市县两级节约型机关建设实现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完成循环化改造,泗阳印染、洋河酿造绿岛建成运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超580万千瓦。
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记者 王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