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护碧水 人大监督促提升
2025-09-28 10:58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常熟地处江南水乡,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环境质量是体现生态宜居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常熟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自履职以来,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水环境治理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紧扣“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目标,通过听取专项报告、视察检查、议案督办、跟踪审议意见落实等多项举措,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破解治水难题,全市水生态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在碧波荡漾中不断增强。

一、高位引领强监督,落实机制筑根基

长期以来,常熟市人大常委会长期关注全市水环境治理情况,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年度重点监督议题,联合政府职能部门及人大代表,形成“人大牵头、部门联动、代表参与”的监督体系,构建起“现场检查+听取汇报+提出建议+部门办理+跟踪问效”的闭环监督模式。围绕城乡水环境治理、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农村污水治理、“消劣争优”攻坚、重点水利工程、供水排水管理等核心领域,开展听取专题工作汇报、议案督办、专题视察、执法检查、河长巡查等活动90余次,形成各类审议意见、视察报告和执法监察报等14篇,提出各类工作建议50多条,有力推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全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和长效管理,使水环境提升、水体景观打造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阵地优势,教育引导群众从细微处做起,养成垃圾不乱扔、杂物不入河的护水爱水良好习惯。

在人大的监督推动下,市政府不仅出台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和劣Ⅴ类水体整治实施意见、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更建立“市级抓总、责任部门统筹协调、镇(街道)精细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月度工作调度及时梳理进展、解决堵点,季度实地督查掌握一线情况、校准方向,年度总结梳理经验、优化举措,并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纳入市级高质量发展监测重点内容,以常态化推进机制凝聚市、镇、村三级治理力量,让各方协作“攥指成拳”,形成全域联动的治水合力。

二、聚焦核心促整治,全域水质提能级

水环境治理事关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常熟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制定议题,以不同切口、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对全市水质提升和水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监督。在常熟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市政府迅速行动,将全域水质提升作为重点工作,持续开展了黑臭水体整治、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消劣争优”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攻坚行动等专项治理工作,结合美丽镇村、特色田园乡村和农村水利建设等工作,强化控源截污,开展水岸同治,实施生态修复。​

如今,“三消除”任务全面完成,昔日影响水质的“顽疾”彻底根治——297条城乡黑臭水体重现清澈,1049个污水直排口逐一封堵治理,城镇建成区污水管网空白区逐步填补,污水收集“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三整治”精准发力,污染源头得到有效管控——1018家工业企业完成排水整治,2865家“小散乱”商户告别乱排乱象,291家单位及小区阳台污水实现规范收集,“行业+板块”“管理+执法”的监管模式让排水行为更有序;“三提升”筑牢支撑,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城东水质净化厂建成投用,洪洞水质净化厂加快推进,1290公里老旧管网完成检测修复并建立“健康档案”,“智水琴川”智慧平台上线运行,污水厂网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监管,第三方运维服务质量也在创新监管手段下持续提升,更推动全市建成7座生态尾水湿地,处理规模达29.2万吨/日,实现污水厂出厂“工程水”向“生态水”转变。

治理成效最终体现在每一条清澈的河道里:长江通江河道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成为守护长江生态的坚实屏障;全市监测断面优Ⅲ类水质比例较“十三五”初期大幅提升,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昔日“黑臭”的河道旁,如今绿植环绕、步道整洁,市民散步、孩童嬉戏的场景随处可见。以琴川河为例,这条北接南福山塘、南连护城河的古城核心河道,曾因沿线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常年未清淤沦为“浊流”,河面漂浮垃圾、水体发绿发臭,在常熟市人大常委会的巡河监督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河段被纳入城区河道清淤工程,采用干河水力冲挖工艺清除2000余立方米淤泥及垃圾,同步修复破损雨水口、加固老挡墙,从源头阻断污染入河。如今的琴川河流水潺潺,石拱桥倒映碧波,与两岸粉墙黛瓦构成典型江南画卷,杨尔龙的巡查重点也变成了维护景观、倾听居民赞许。再如枫泾河,这条老城区断头河因水动力不足、排口众多,西段水质曾降至劣Ⅴ类,水华爆发风险突出。经过常熟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推动水务部门实施系统性整治:构建“陆地-驳岸-浅滩-深水区”生态模式,种植花叶芦竹、荷花等水生植物,同步整治50多处雨污混接点。如今河道水质稳定在Ⅲ类,氨氮、COD等指标削减率超22%,鱼虾重现、绿意盎然,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首选地。截至2024年,常熟市已实现域内劣Ⅴ类水体全部销号,从根本上扭转了部分区域水体污染的局面。

三、民生为本补短板,城乡治水齐推进

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既抓城区水环境提升,也补农村治水短板,督促治水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在2022年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上,常熟市人大代表聚焦民生重点领域,将“加快推进生态美丽河湖建设,打造更高品质‘江南福地’”列为代表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常熟市人大常委会随即开展重点督办,多次听取市政府的办理情况并组织现场调研,2022年11月,常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体人大常委会委员对议案办理情况开展专项视察,检验办理成效。常熟市人大常委会不但重视河湖水质提升和活水畅流,同时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与滨水景观、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制定了“建成区幸福河湖全覆盖”的目标。在人大的监督推动下,市政府通过实施河道清淤、畅通水系、岸坡整治、生态护岸建设、水生植物种植、两岸绿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并在建设过程中融入水景观、水文化,展现水乡特色风貌,针对城镇建成区河湖从岸上控源截污着手发力,切实减少污染物入河入湖,针对重大项目、重点片区内的河湖,因地制宜结合片区开发实际提升沿线整体环境。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幸福河湖677条,城区幸福河湖覆盖率达84.7%,七浦塘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海洋泾、七浦塘、昆承湖获评省级幸福河湖,海洋泾、耿泾塘获评江苏省幸福河道建设示范工程,43条河湖获评苏州市级幸福河湖,助推水务部门打造出山湖苑河、琴川河、漕泾河、枫泾河等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清水河道”,同步配套亲水平台、休闲步道,使从前的黑臭河道变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亲水平台,成为市民“推窗见绿、临水而居”的休闲娱乐好去处,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在农村,农村生活污水收治率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村水环境治理高低,常熟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情况,肯定了我市于2015年全国首推PPP模式的创新实践,采用集中收治为主,分散式处理为辅的治理方式,目前建成1.7万多套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达到行政村治理率100%、自然村治理率99.8%的喜人成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四个统一”模式获国务院推广。针对设施老化、管护责任不明问题,推动出台《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更新管理办法》,开展“回头看”排查整改。并积极探索资源化利用新途径,根据村庄定位、形态和规模,科学选用相对集中、村组处理和分户处理三种分散处理方式,将处理后污水用于农业灌溉,实现“变废为宝”。督促各板块将设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把农房修建与设施修复挂钩,杜绝动态破坏,确保农村污水设施运行有效、稳定。

在人大的监督推动下,市政府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河道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协同发展:累计建成县乡级生态河道82条,河道总长470.21公里,全市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77.8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建成4个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数量位居苏州大市第一,小流域内通过水系连通工程、生态河道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植树造林等专项治理,实现村庄环境、农田林网和农村河道统一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程度90%以上,绿化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90%以上,湖岸坡稳定性达到100%,已治理河湖水质达到Ⅳ类及以上、出入口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河湖保洁程度达到整洁,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流域,实现山青、水净、村美、民富。

四、依法治理固长效,智慧管护提水平

水环境治理既要靠短期攻坚,更需长效机制护航。常熟市人大常委会立足“依法监管、工程支撑、智慧赋能”三维发力,既以法治手段守住治理底线,又推动水利工程筑牢生态根基,更借助智慧技术提升管护效能,同时融入水文化传承,让水环境治理成果可持续、可延续。​

2022至2024年,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苏州市供水条例》《苏州市排水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深入长江水源地、第三水厂、洪洞水质净化厂等一线阵地,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精准排查出“老旧管网更新慢、水源保护有盲区、排水户私接乱排”等问题23项。针对这些痛点,常委会不仅形成问题清单,更建立“整改—反馈—复核”的跟踪机制,逐一督促相关部门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时限,确保每一项问题都整改到位、见到实效,从制度层面为供水安全、排水规范保驾护航。

为破解供排水工作中传统管护效率低、盲区多的问题,常熟市人大常委会推动市政府以科技为抓手升级治理模式:整合现有监测网络,完善长效管护机制;运用AI算法、无人机巡检等技术,精准识别河湖垃圾、排口异常等问题,实现“智能发现、快速处置”;推广“智水琴川”等成熟信息平台,推动污水厂网、河湖管护的“全流程信息化监管”;完成青墩塘、尤泾、耿泾塘等21条河湖水域状况评价,为科学治理提供数据支撑。这些举措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人大监督、群众参与、智慧监管”的长效格局,让水环境管护更精准、更高效。

与此同时,常熟市人大常委会还注重推动水利工程与水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让治水成果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督促市政府以长江水文化建设为抓手,围绕“一岛一湾一江滩”打造江海交汇七彩洲生态画卷,深入挖掘白茆闸遗址公园、望虞河枢纽等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价值,串联芦苇工作室、红色哨所、长江江堤等沿线景观,让水利设施成为展示水乡文化的“窗口”;支持江苏省太湖水利水情教育基地打造水生态建设、节水科普等特色路线,常态化开展“水情教育进校园”“节水护水”等主题活动,既满足青少年研学、市民休闲需求,也让治水故事深入人心,让水文化成为水环境治理的“精神纽带”。​

如今的常熟,江河安澜、碧水绕城——城区河道清水潺潺,农村池塘鱼虾嬉戏,幸福河湖串联起生态与民生,治水成果先后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江苏省水利优质工程”等荣誉。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守的“人民立场”:每一次巡河都聚焦群众关切,每一份审议意见都直指问题核心,每一项监督举措都推动落地见效。​

站在新起点,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水环境治理监督,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推动水生态质量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书写“水美常熟”新篇章!​(江楠)

标签:
责编:许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