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警合作构建常态化校园安全培训机制的政策建议
2025-07-02 22:14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安全提升至民族复兴的根基高度,明确提出“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的战略要求。202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有关规定,经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评议、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正式获批设立,标志着苏州市高职院校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上迈入新阶段。当前,苏州市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已突破25万(2024年苏州统计数据),其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属地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和谐。然而,网络诈骗案件年均增长15%(2024年公安数据)、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条线多难度大、应急处置能力薄弱等问题频发,暴露出安全培训“理论有余、实战不足”的短板。深化校警合作,构建常态化校园安全培训机制,既是落实国家安全教育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高职院校安全治理难题、护航苏州职业技术大学等新兴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现结合苏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深化校警合作构建常态化校园安全培训机制的背景与意义

(一)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苏州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明确要求“构建‘平安校园’长效机制,强化师生安全素养培育”;2025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职业学校校园安全工作的通知》将“专业化安全培训体系建设”列为重点任务。结合《苏校安办〔2024〕8号》中“校园安全生产‘六化’建设”要求(网格化、数字化、全员化等),高职院校亟需通过校警合作将公安实战经验融入培训,推动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切实提升师生国家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

(二)高职院校安全治理的迫切需求

苏州市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突破25万,学生普遍处于18-22岁价值观形成关键期,但安全意识薄弱、应急能力不足问题突出。目前高职院校安全风险呈现“三多三难”特征:一是网络诈骗多(占校园案件60%以上),手段迭代快(如AI换脸诈骗、虚拟货币投资诈骗),识别难度大;二是安全隐患多(宿舍违规用电、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实习基地安全),条线分散(涉及后勤、教学、学工等多部门),排查协同难;三是应急处置需求多(校园欺凌、群体事件、心理危机),学生经验少(18-22岁群体情绪管理能力弱),规范处置难。

学校现有安全培训多依赖保卫处与学校专任教师,缺乏公安实战经验支撑,导致培训内容与现实风险脱节,亟需借助公安专业力量补齐“能力短板”。

(三)推进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价值

校警合作是破解校园安全治理难题的“关键钥匙”。公安机关在治安防控、应急处置、法律普及等领域具备专业优势,高职院校承担人才培养重任,双方协同可实现“实战经验+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例如,海陵公安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成立的“高校青警宣讲团”,通过“实地观摩智融警务中心—警校座谈—案例化宣讲”模式,将网络素养教育、反邪教、反诈等实战内容融入校园培训;苏州大学东校区“小蜜蜂校园反诈宣讲团”、苏州工业园区“蛙蛙宣讲团”等实践;苏州市职业大学2025年5月成立的“校园安全警官讲师团”为例,警官通过融入治安管理、网络安全、反诈防暴等最新案例与处置标准,推动培训从“零散化”向“全周期化”转变(覆盖新生入学、日常教育至毕业实习),并形成“预防-培训-处置”闭环,为“平安校园”建设提供了“警校联动”的苏州样本。

二、当前高职院校安全治理的阶段性进展

近年来,校警合作在校园安全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效,为深化常态化机制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协同治理框架初步形成。除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安全警官讲师团”外,海陵公安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校青警宣讲团”、苏州大学“小蜜蜂反诈宣讲团”等实践,均推动了公安实战经验与校园教育场景的融合,初步形成“预防-培训-处置”闭环机制。
    (二)安全培训覆盖面逐步扩大。多所高职院校将安全课程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覆盖反诈防暴、网络安全等基础领域,学生安全意识得到一定提升。
    (三)应急处置能力有所增强。通过校警联动演练(如群体事件疏导、心理危机干预),部分院校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应对复杂场景提供了参考。

三、深化校警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取得进展,校警合作仍存在系统性短板,制约常态化机制建设:

(一)专业师资与常态化需求不匹配:实战能力短板突出

当前高职院校安全培训师资以保卫处人员与校内教师为主,虽熟悉校园场景,但普遍缺乏公安实战经验(全市高职院校具备公安背景的安全讲师占比不足8%),难以覆盖网络诈骗、校园欺凌、群体事件等复杂场景的处置规范。例如,部分学校仍以“理论宣讲”替代“实战模拟”,学生面对真实诈骗场景时“识别慢、处置乱”,导致财产损失与心理创伤。

(二)校警协同机制未闭环:资源对接存在制度性障碍

现有校警合作多为“临时联动”(如重大活动安保、突发事件处置),常态化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学校与公安机关在安全风险信息共享(如最新诈骗手法、意识形态渗透案例)、培训资源对接(如公安案例库、处置标准)、课程开发(如政治安全专题培训)等领域缺乏制度性安排,导致培训需求与实际校内安全宣传有差距。例如,学校难以及时获取公安最新案例库,公安机关也难精准掌握学生安全素养现状,直接影响培训实效性。

(三)培训内容与实战需求脱节:政治安全与复杂场景覆盖不足

现有培训内容多聚焦消防、交通等传统领域,对网络数据安全、跨境电信诈骗、校园欺凌等新型风险覆盖不足;对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如反邪教、反渗透)的专题培训更是缺位。例如,部分学生因缺乏政治安全意识,误传不实信息或参与非法活动;面对群体事件时,学生骨干缺乏“情绪疏导+依法处置”的双轨应对能力,易激化矛盾。

四、深化校警合作构建常态化校园安全培训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警校联动”制度框架

建立跨部门协同领导小组。由苏州市教育局、公安局联合牵头成立“校园安全校警合作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安稳处),统筹讲师团建设与常态化培训机制构建,制定《校园安全警官讲师团管理办法》,明确职能定位、选拔标准、考核机制及经费保障。

完善政策配套支持。将“校警合作安全培训”纳入《苏州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在高职院校绩效考核中新增“安全培训效果”指标(权重≥5%)。

突出政治安全专项指导。针对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培训制定专门指导意见,确保培训方向与国家战略一致。

(二)完善组织保障:建立专业化讲师团运作机制

精准选拔“双师型”警官。由市公安局牵头,从治安、刑侦、网警、交警等部门选拔有校园安全处置经验(如校园日常安全、网络诈骗案件)、持有国家应急救援员证或心理咨询师证的民警骨干,重点吸纳反邪教、反渗透等政治安全领域专长警官,覆盖治安管理、网络安全、心理辅导等关键领域。

构建“三级培训网络”。以警官讲师团为核心,选拔学校骨干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校级安全讲师,每班选拔1-2名学生志愿者(经系统培训后成为“校园安全导员”),形成“警官-教师-学生”三级培训网络,推动安全知识“入脑、入心、入行”。

开发实战化培训课程。联合公安部门编制《高职院校安全培训手册》,融入最新诈骗案例库、应急处置标准、政治安全风险点等内容,增设校园欺凌调解、群体事件疏导、网络舆情应对等实战模块,强化“情景模拟+案例复盘+技能演练”培训模式。

(三)推进试点示范:打造可复制推广的“苏州方案”

以苏州市职业大学“校园安全警官讲师团”为试点,重点在政治安全培训、实战化课程开发、三级培训网络构建等领域先行先试。2025年6月前完成试点方案制定,9月启动首轮培训;2026年1月总结试点经验,形成《苏州市高职院校校警合作安全培训操作指南》,向全市17所高职院校推广。通过“试点-总结-推广”路径,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安全治理提供“苏州样本”,助力提升师生国家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筑牢高职院校安全防线。

深化校警合作、构建常态化校园安全培训机制,是落实国家安全教育战略、破解高职院校安全治理难题的关键举措。通过顶层设计的刚性约束、组织保障的精准落地、试点示范的前瞻布局,该方案既能解决当前安全培训“实战不足”的痛点,又能适应未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安全治理的新需求(如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复合安全需求、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随着“苏州方案”的推广,必将推动苏州市高职院校安全培训从“形式化”向“实效化”转变,为培养具备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保障,为“平安苏州”“平安中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吴玥

标签:
责编: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