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早晨,江苏海安惠生土地农地专业合作社百余亩金黄色的黄蜀葵花在晨曦中显得特别的耀眼。黄蜀葵进入采摘季,一朵朵娇艳的黄花在烈日中绽放、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近年来,海安市角斜镇建场村党总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黄蜀葵特色农业种植,实现中草药的育苗、种植、加工、烘干、仓储、销售一体化,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建设“花房”,集体经济的“破题之钥”
建场村与东台接壤,种植总面积2200亩,人口2613人、农户924户。多年来,该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传统农业种植效益低、产业发展缓慢、村集体收入可持续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建场村党总支立足村情实际,推动村级产业发展从“单一分散”向“集群聚合”转变。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向上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全村1000多亩零散化、碎片化的土地统一整合。
建场村党总支经过多方考察,引进黄蜀葵试种并取得成功后,进一步探索“党组织+”模式,成立由村党总支领办的海安惠生农地专业合作社,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基层党组织与黄蜀葵产业链有机融合,使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效应在产业链上不断延伸。
“海安惠生土地农地专业合作社利用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投资近240万元建设了黄蜀葵花烘干房,购置黄蜀葵中药材烘干机,吸纳周边近百名群众就业…”滨海新区建场村党总支书记缪六明说。
建场村10组陶锦林将黄蜀葵送到烘干房内,满意地说:“以前种植的黄蜀葵花都要送到东台,一次来回至少要3个多小时,建场村有了烘干房,能够节省时间不说,减少了成本。现在家里的农活忙完了,我就来烘干房干活,一天能挣120元。”
多元模式,集体经济的“加速引擎”
不一样的改变,“解锁”多种可能。结合黄蜀葵的种植属性,建场村党总支统筹安排种植人员培训、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指导采摘技巧等,减少成本风险,再次吸引了60多户农户种植黄蜀葵。村民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后,成为合作社社员,实现工作种田两不误。为了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村党总支实行滩涂土地农户认领制,农田由集体种植变成农户自主经营,将土地化整到户。村集体免费提供土地,党员户带领普通农户认领滩涂“责任田”,村集体带动村民跟着干,从而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建场村党总支将持续探寻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建设存储仓库,建成后对外进行资产出租,每年可为村营收入再增加约 20万元。
订单农业,集体经济的“提档密码”
组织“接单”,农户种植,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指挥部”作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坚持“市场化运营、资本化运作”,与农户签订保底销售合同,全村农户加入集体经济联合社。按照“订单化种植、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合同化收购”的运行模式,将产品统一销往某药业集团,每年村集体收入增加近23万元。
同时村党总支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推动盐碱地改良以及耐盐碱中药的良种繁育、规范种植与高效生产,在滩涂盐碱地“飞地”试种蒲公英、地丁、板蓝根等药材同时种植约100亩,积极探索多元发展。
“黄蜀葵种植项目不仅增加了村里老百姓的收入,周边村子也来‘取经’学习种植相关技术,小小的黄蜀葵成了我们村的“金名片”。如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犹如点“金”之笔,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建场村党总支书记缪六明自信满满地说。
沈 艳 康传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