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一直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
为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与产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转化联动机制,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机聚合,12月26日,长三角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在江苏南京召开。
长三角协作联动,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知识产权作为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是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应用的重要桥梁,是新时代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更是实现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组成。
去年10月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广泛动员协作联动,从提升专利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个方面发力,加快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截至目前,完成了历史上首次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的盘点,筛选93.8万件进入和转化资源库,其中发明专利68万件,为系统性有组织的专利转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二级巡视员施蔚介绍,江苏省知识产权局聚焦江苏“1650”现代产业体系,在25个高校院所、25个产业园区,布局建设了一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汇集产业专利数据信息、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精准开展校企对接服务,有效推动全省专利转化应用水平的整体提升。“今年1-11月,全省转让许可专利7.81万件,同比增长45.18%,其中高校院所转让许可专利9336件,同比增长36.27%,有力支撑了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施蔚说。
与此同时,长三角的协作联动效应也颇为显著。2024年4月,三省一市知识产权局进一步签署了《长三角高价值专利培育转化合作备忘录》,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转化平台共建互通,促进转化项目跨省落地。
以江苏为例,今年1-11月,江苏高校在上海、浙江、安徽等地转化实施的专利达到2078件,占全省转化实施专利总量的22.3%。同时,来自上海、浙江、安徽高校院所的337件专利也在江苏落地转化,专利资源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科学配置、开放共享,强化了创新系统和产业协作,有力支撑了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
助推专利开放转化,培育释放新活力
专利转化是连接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202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正案正式公布,对我国实行专利开放许可作出了制度规定。2024年7月,《专利开放许可实施纠纷调解工作办法(试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工作的通知》等先后印发。如今,专利开放许可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具备多项优势,包括提升对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盘活存量专利、缓解信息不对称等。“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的大量未转化专利,开放许可能提供更有效的转化途径,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业务负责人毕速成介绍,按照专利法第51条规定,开放许可实施期间,对专利权人缴纳专利年费相应给予减免,可获15%年费的减免。
“截至目前,长三角地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的专利数量共1870件,其中浙江省 920件,安徽省404件,江苏省343件,上海市203件。”毕速成说,其中,专利开放的专业类别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多领域。
活动现场,长三角专利开放许可清单正式发布。同时,长三角三省一市携手建立长三角专利转化运用合规服务平台,为推动专利转化运用的合规进程,确保知识产权交易的透明与公正,为专利技术的高效流转和市场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创新举措特色服务,长三角地区各展转化风采
活动现场,多位行业专家、高校学者以及企业代表,结合专利转化运用做了精彩分享。
2022年1月,泰州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启动筹建大健康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围绕专利转化运用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工作,助推全市大健康高速发展。“运营中心引入了高校、企业、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进专利转化运用工作。”泰州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刁鹏说。
打造知识产权服务的全链条,提升产业协同创新与保护。2022年8月,中心牵头组建了全省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健康产业知识产权联盟,2023年5月联盟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目前,我们的大健康产业联盟拥有会员单位50家,包括阿斯利康、扬子江药业、石药集团等39家大健康的重点企业,2家高校院所,6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3家金融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服务链条。”刁鹏说。
“先用后转”,加快推动专利产业化。2016年经省政府批准,由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浙江大学等联合发起的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式设立。前期工作中,中心发现高校院所专利存在转化率低的问题。对高校院所来说,筛选指标单一化、推送匹配冗余化、转化信息碎片化,对企业端而言,则是专利产业化门槛高、转化风险高和试错成本高。
为提高专利转化率,中心建立“1数字化系统+N协同网络+1保障体系”,以“开放许可+公开实施”,推动专利成果“先用后转”。“截至今年10月,进场高校院所89家,累计可运营的有效专利6万多件,成交金额22.97亿元,涉及专利成交14439件。”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咨询事业部总经理黄山介绍。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燕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