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活态传承的手艺人,到“逆袭”人生的自强者,再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在我们周围,活跃着很多个体工商户。“秤砣虽小压千斤”,个体工商户是江苏经济“基本盘中的基本盘”。
即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合省私营个体经济协会推出“了不起的小店”创新记系列报道,展示个体工商户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与小店共同成长的奋斗故事,也展现江苏扶持“小个体”迸发“大能量”的“暖心”举措。
“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口感香糯,在大米江湖里,咱们泗洪大米脱颖而出、香飘天下......”走进宿迁市泗洪县电商产业孵化园的一间工作室,95后朱祥熙正在直播间娓娓道来“一粒米”的传说。

不久前,他拍摄的洪泽湖渔鼓艺人圈粉无数,几分钟“短”视频,让人看尽千年“长”非遗。不少网友直呼,原来老祖宗的智慧也能这样“潮”。“通过传播非遗新韵,吸引和沉淀一批忠实粉丝,再让家乡农特产自然登场,这样根本不愁卖,像泗洪大米当月销售额就突破50万GMV(商品交易总额)。”在朱祥熙看来,非遗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年轻态表达和新的传播场。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和记者侃侃而谈的非遗“新农人”,就在半年前,还是就职于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高薪码农。
“尽管在格子间编写数字世界的代码,耳边响起的还是洪泽湖的浪涛声,惦念的是家乡的稻花香。”在上海工作的3年里,朱祥熙敏锐地察觉到,都市人对“原生态”和“有故事”的农特产需求旺盛,而泗洪县及其周边的非遗文化却慢慢被年轻一代遗忘,家乡优质农产品也因销路不畅而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这种落差感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非遗技艺绝不能丢,家乡的农产品要打开销路,我掌握的互联网技能,不正是连接‘故乡’与‘远方’的桥梁吗?”清楚内心所求的小镇青年,决定返乡创业,用镜头为家乡文化和物产“编程”。
市场欢迎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在文化与商业间寻找平衡?返乡后的朱祥熙,每天要面对的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还有柴米油盐的烟火寻常。他告诉记者,曾有MCN机构(多频道网络)联系自己一起经营账号,要求主打“卖惨”“剧本炒作”,被他断然拒绝。“我的初衷是宣传家乡,绝不能为了流量而透支家乡信誉。”

转机出现在他精心拍摄的《泗泽空心挂面》里。镜头里,老师傅的双手仿佛拥有魔法,将普通的面团进行抻、拉、抖、甩,化作万千银丝倾泻而下。其展现的技艺魅力打动了评委,团队最终荣获“宿迁第五届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大赛”一等奖。

初战告捷,这也让朱祥熙愈发坚信,真实与真诚才是企业最好的流量密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他创新发展“互联网+文化+农业”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内容引流,产品变现”的路径,为农特产“编写”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程序”,也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在他的镜头下,洪泽湖畔的渔鼓声动、泗州戏的悠扬韵致、手工匠人的专注严谨,正汇聚成一股新的力量,沿着数字网络,奔向无数远方游子与向往乡野的人们心中。
返乡青年的“留”量密码,同样离不开政府部门在专业指导、项目培育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从上海回到泗洪,我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与亲切,这些是我创业路上的坚实后盾。”
朱祥熙透露,泗洪县市场监管局为他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办理营业执照并讲解税收优惠政策;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为他牵线,联系本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青阳街道则免费提供了电商孵化园的办公场地和设备,为他节省了创业初期的固定成本。

“孵化更多本土‘乡村达人’,和我们共同形成一个宣传家乡、销售家乡的‘矩阵联盟’。”朱祥熙介绍,目前工作室聘用了5名本地大学生,并以高于市场价10%-15%的价格收购合作农户的产品。同时,工作室不定期举办短视频创作分享会,免费向家乡青年人传授技能,用手机记录家乡之美,已累计培训数十人次。

更长远的目标是将家乡IP化,推动文旅融合、体验升级。“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一群人的星光足以照亮故乡前行的路,希望通过我们青年人的努力,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泗洪品牌。”谈及未来打算,朱祥熙思路清晰,策划“非遗文化体验游”“农耕研学游”等特色线路,不断唤醒乡土资源,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夜幕降临,工作室的灯还亮着。朱祥熙和团队成员们复盘当天直播数据后,紧接着又头脑风暴泗洪传统手工芝麻香油的视频脚本。这个曾经的沪上码农,以数字技术为“破壁者”,推动农特产走向大市场,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赢。
近年来,泗洪县启动了“校地定向”乡村振兴计划的志愿者招募工作,推动青年与家乡开展一场可持续的“双向奔赴”。越来越多像朱祥熙一样的年轻人,正从城市归来,一边过着吹山风、数星星、听蝉鸣的“向往生活”,一边热火朝天、有滋有味地进行创业实践,书写着精彩而独特的人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