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构筑健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路径。
为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的号召,7月23日至9月1日,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PASPA社区卒中医体融合实践服务团、江海硕博志愿服务团投身社区体医融合实践,联合南通市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社区、医院同步开展“科学锻炼进社区,青春守护脑健康”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倡导社区公众科学运动、合理膳食,关注和防范脑卒中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脑卒中,作为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和高疾病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广泛影响我国国民的健康和中老年期生命质量。为提升居民对卒中的认知水平,强化预防意识,此次活动通过项目观摩、现场访谈等多元形式,传播运动防控多重慢病健康理念,助力营造城市社区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紧密结合的社会支持性环境。
在行走中读懂“基层书”“健康书”。此前,实践团队在南通市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开展了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体力活动不足的人群占比高达78.5%,主要障碍因素包括:运动恐惧的普遍存在、缺乏对生活小区附近运动健身设施的识别与利用、缺乏专业人士对合理有效运动的指导等。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实践团设计出一整套生态学行为干预方案,系统开展了对干预方案的预试验与社区推广活动。
为深入了解脑卒中干预策略与一线经验,活动期间,团队走访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沉浸式观摩社区日常开展的黄手环项目——“南通市老年人失能失智筛查干预项目”的实施情况。成员们细心学习、记录,与老人和社区工作人员交流,了解服务对象在干预项目过程中的健康需求、活动策划难点、服务保障细节等。在观察与倾听中,成员们直观感受基层慢病健康管理和服务的运作逻辑,为后续在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精准服务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干预项目研究指标测量、精准化运动指导与练习、趣味运动会项目实操性.....聚焦项目组精巧设思的这一系列环节,团队开展了细致的预试验工作。团队成员耐心指导老人动作,有条不紊地为社区老人开展体质指标测量,并详细记录数据。

在访谈交流环节,实践团师生们和参与社区干预的老人围坐一起,从生活习惯到健康困扰话题,开展一场焦点小组访谈;团队还来到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接受慢性病管理服务的老人们进行温馨交流,掌握其在日常慢病自我管理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困难挑战。这些宝贵的一手信息,均为团队后续的干预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这里,青春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化作精确的测量与评估、贴心的科学运动指导,成为基层公共卫生事业里温暖而明亮的微光。
值得一提的是,为合作打造高校、医院、社区联动的轻量化体医融合慢病防控服务模式,PASPA团队和黄手环项目团队向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徐相锋、公共卫生科主任陆晓菲介绍项目情况。院方表示将支持和配合本项目在和平桥街道的8个社区中落地实施,并就项目方案提出多项建议。

每一次社会实践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是青春力量深度融入基层健康服务的见证。“在对脑卒中疾病的认知和诊疗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但作为公卫院青年,我们有责任站在卒中防治第一线,在呵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参加此次实践团的成员纷纷表示,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阵地,他们逐渐认识到了在基层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懂得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南通大学持续强化学科专业与社会实践的协同联动,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激发创新活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与促进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未来,该校公共卫生学院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专业赋能,在守护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道路上持续深耕,助力健康老龄化。
通讯员殷丽娜 高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