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我的南京”企业版、将DeepSeek引入政务服务、开设AI智能窗口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也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顶层设计带来鲜活样本。2月27日,记者从南京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京市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明确了2025—2027年三年的分年度工作目标和每年的具体工作任务,助力城市的政务服务能力再度跃升。
对政府而言,“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是服务理念、工作组织、具体事项等方面的整体转变,是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正如一道题有不同的解法,这“一件事”南京如何办,又有哪些特色气质?
这“一件事”的底色是惠企利民
近年来,南京市持续推进“一件事”改革,坚持从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出发,聚焦“高效”和“办成”两个关键词,推动城市这样一个多样性生态系统高速运转。
南京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陶为波介绍,南京市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深入调研企业群众的需求,认真梳理工作目标和任务。此次《实施计划》突出4个方面重点: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管理;创新“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模式;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智能好办;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机制。
在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管理方面,南京市结合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诉求以及部门内部可以协同的事项,提出包括商品房预售许可、食品销售、医疗机构开办等3年内明确可以推进的4个特色“一件事”。同时,对南京市“一件事”清单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增加新的清单内容。
在创新“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模式方面,从“琢磨着办”到“一看就懂”,切实提升企业群众的办事体验。例如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窗,提供“一件事”办事场景业务咨询、申报辅导、帮办引导、沟通协调等服务;将“高效办成一件事”办事场景、办事指南纳入12345热线知识库,高效受理相关咨询、投诉、求助、建议等诉求。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把企业视为城市发展的“最佳合伙人”,让企业感受发展红利和城市温度,推动高频事项的办理更丝滑。例如《实施计划》提到,建设“我的南京”企业版;将推进园区“政务港”成为“企业身边的小管家”,推动更多高频事项园区内可办、即办、好办,不断拓展政策推送、金融服务、人才安居等增值服务内容。
DeepSeek的火爆也延展到南京市政务领域。在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中,南京将积极拥抱数字化和人工智能,重点推进数据赋能政务服务,提升“一件事”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建邺区在全市首个将DeepSeek大模型引入政务服务,在亲清政务港开设“小莫”AI智能窗口服务,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知识中枢”,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快捷、更精准的咨询和保障服务。
几天前,在建邺高新区创业的青年李先生开设了一家新公司,“以前觉得公司设立流程是最复杂的事情,光是材料准备、信息核对就很久。”他欣喜地表示,这一次通过“小莫”AI智能窗口,用了几秒钟就理清了信息。
开设“小莫”AI智能窗口服务,279名“小莫”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一对一”提供服务……建邺区“亲清·政务港”正逐渐成为值得企业信赖的政务服务优质品牌。除了政务服务外,建邺区还围绕企业需求,通过“莫莫下午茶”“四点半课堂”“公办托育进园区”“家医签约进企业”“西城夜未央街区”等,让企业“订单莫愁”“带娃莫愁”“就医莫愁”“娱乐莫愁”......在建邺“楼上上班,楼下带娃”已成园区最亮丽的风景线。
建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伍洋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擦亮‘亲清政务港’品牌,运用‘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让‘亲清政务港’走到每一个企业身边,成为企业24小时在线的政务服务助理。”
聚焦高频事项为企解忧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要求进一步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这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关键环节,列入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推进“高效办成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更好地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
南京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璐介绍,在去年印发《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市科技部门将进一步紧扣高校、平台、企业、资本、生态等主体、要素,对标“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要求,集成信息、整合流程、建强队伍,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
“一是集成转化服务,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信息通信和生物医药两个分中心,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动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一次办;二是优化转化流程,依托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分中心,上线运行科技成果发布与供需对接信息平台;三是建强转化队伍,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系统化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持续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动能。”陆璐表示。
为更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最近,南京推进企业出海、跨境电商等一批和南京企业发展密切相关高频“一件事”。例如畅通出海通道,举办走进东南亚、走进非洲等专场活动,推动生物医药、云计算、游戏动漫等新型服务加速出海,南京市智能制药企业达成超12亿美元国际服务大单。
如何更好地强化政务服务整合和支持?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超勇介绍,下一步将发挥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牵引作用,围绕企业出海事前、事中、事后等关键环节,为企业境外投资备案、变更、延期等事项提供申报咨询辅导、线上专区申报、线下综窗代办、风险防范预警等综合服务。
一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依托南京市政务服务网和“宁企通”平台,搭建企业出海“一件事”专区。二是构建增值服务矩阵。例如举办重点国别投资咨询、涉外法律讲解、跨境金融对接等活动。三是建立出海护航机制。
“园区事园区办”激发活力
高效的政务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园区经济活力。通过优化政务服务,园区可以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各区、开发区处在一线,直接面向企业群众,更多地从服务入手,了解企业需要、回应企业期盼,真正发挥‘管家’作用,让企业真正感受到‘一件事’改革带来的便利和舒心。”陶为波表示。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南京经开区为更好地服务企业,逐渐向增值政务服务探索转变,围绕场景化再造、生态化升级、专业化赋能三方面,做企业发展的护航者。
去年以来,南京经开区持续开展“企业大调研、服务大发展”活动,通过“需求挖掘-资源匹配-价值共创”让政务服务从“保姆式”升级为“好友式”,对企业提出的需求给予即时响应,并从多维度予以支持发力,促成区内天加空调和博世华域、丹弗斯等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互利共赢,形成园区内上下楼成为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产业微循环生态圈,大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商务成本等。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钟凯介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聚焦条块审批和服务的零散管理模式,以项目开工建设为目标场景,通过建立‘专班+清单+闭环’机制,预判问题、打通堵点、科学并联、责任到人,确保全链条、各节点要素快速到位。”
例如,在推进总投资5.5亿元的南京电气新型电力系统用绝缘成型件绿色数智化项目中,经开区设立了由9个职能部门组成的项目推进专班,将项目推进环节细分到55个小目标并进行清单化管理,审批服务从“物理整合”转向“化学融合”,为企业打造全国第二总部提供强有力支撑。
钟凯表示,下一步,南京市经开区将继续以项目和企业为中心,做企业发展的护航者,把助企暖企作为经济发展的“先手棋”,通过不断完善为企服务举措、强化政策落实,助力更多园区企业开拓增长新空间,为企业营造更具综合优势的营商环境。
新华报业记者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