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200115383283992633.jpg
仪征“边缘村”的富民“引路人”
2020-07-13 09:52:00  来源:江苏经济报  作者:朱梦笛 张英明 陈晓培  
1
听新闻

荷叶田田、碧波荡漾。盛夏的午后,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显得格外安逸与惬意,三两只肥鸡正追逐打闹钻进草丛里,不远处的孩童咿咿呀呀比画着,老人们坐在大树下边剥豆角边唠嗑。

“上周末有不少城里人来玩,他们可羡慕咱们农村生活了。”

“那可不是,咱房子又大又宽敞,房前屋后有自己的小菜园,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

“咱村现在是美丽乡村,日子过得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幸福的笑声时不时飘荡在方营村上空。

勇担责任 下定决心改变现状

方营村是马集镇最北边的丘陵村落,曾经是仪征市的贫困边缘村,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一直发展不起来,村里大部分人家的收入靠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直到扬州市财政局税政处陈小培到该村挂职村第一书记后,情况才彻底有了改观。“没有陈书记,就没有方营村的今天,他是咱们村的‘引路人’。”这是当地村民的真实心声。

“走进方营村的第一天,看到的是满目凄凉景象,路边杂草丛生,村里垃圾遍地,村民家门口的路没有硬化,部分房屋因常年无人居住而破败不堪。”陈小培坦言, “当听到村民叫我‘陈书记’的那一瞬间,顿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我深知我不仅代表着扬州财政人,也担负着带领全村1890多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职责。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

经过3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陈小培基本摸清了方营村发展的短板和优势,心中也有了发展的方向。“村里虽成立了康盛谷物土地专业合作社和绿盛茶叶专业合作社,却没有形成合力而产业不强。不过,这里有水库、茶田、林地,生态底子厚。”

如何利用产业造血,实现村民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陈小培回到扬州市财政局,领导与同事共同为其出谋划策,发展方案很快有了雏形——“项目为王、聚焦富民”。于是,方营村2017年-2019年三年发展规划迅速出台, 打造以农业生产、文化渊源、乡村体验、田园宜居等主题为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众人拾柴火焰高,发展规划得到了村里所有人的支持和认同,也激发了大家创业干事的激情。

产业造血 让集体经济“强起来”

“说实话,让镇里在一个村砸很多钱是不太现实的,扬州市财政局帮我们积极向上申请政策和资金,陈书记带着我们一次又一次‘跑部门、跑项目’。” 方营村党支部书记周丹说道。两个合作社先后申报成功省级综合试点社,累计得到600多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一事一议”补贴资金10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和污水管网改造;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260 万元;扬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项目专项资金225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对引导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在陈小培挂职的两年里,村级发展项目到位资金1200多万元,村级债务消化162万元,村民创收50多万元 。

“产业兴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才能更富裕。近年来,我们围绕产业兴村目标,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9年集体经营性收入 84.28万元,而2017年仅有20多万元。 ”陈小培告诉记者,目前,康盛谷物合作社已种植水稻1000多亩,乡村绿色大米产业发展迅速,并成功注册“陈敷”大米品牌;绿盛茶叶合作社种植连片茶叶田和碧根果2000多亩,注册“方营绿盛”绿茶和“方映红”红茶品牌,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形成特色支撑。两个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

如今,陈小培已挂职结束回到了财政局,但心中仍始终牵挂着方营村。产业有了,如何才能把人留住持续性致富?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从事精酿啤酒制造的张家村回乡创业,投资2000万元建了一个集体验、 民宿及餐饮的啤酒屋,7月中旬安装设备,初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项目 。

美丽乡村 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年纪大了,儿子不愿我再外出打工,希望我们能在家安度晚年。”今年68岁的靳大湖说道,自己在家闲着也无聊,陈小培鼓励他去村里合作社承包水稻种植管理的活,一年能赚4万多元钱。“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太多了。合作社的工作量也不大,最忙也就3-4月份插秧季,闲暇时间还能照看自己的茶园。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再也不用东奔西跑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陈书记来了后,帮我们把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我穿着小花鞋也不怕弄脏了。家里6亩地全部流转给村里了,现在就在家歇歇,偶尔在村里打打零工,小日子相当舒服。”在屋后小菜园翻土的左久芳正与邻居金秀兰讨论着养老金又涨了。

近年来,方营村坚持把农户增收嵌入产业发展,推动农户稳定持续增收。周丹介绍道,一方面提升农户土地租金和分红收入,目前,共流转群众土地1100亩,每亩土地租金收益约550元、分红约60元。另一方面,提升农户就业创业收入,合作社带动就业86人,其中低收入农户48人,人均增收约1.5万元,还引导农户主动种植茶叶,每亩收益4000元以上。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农家乐5户,每户增加经营性收入约3万元。眼下 ,腰包鼓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增幅达到10%,高于仪征市平均水平。

江苏经济报记者 朱梦笛 通讯员 张英明 陈晓培

标签:城里人;农村生活;合作社
责编:徐鑫
上一篇
下一篇